曾國藩的一段經典短文,無一個生僻字,卻蘊含深刻

曾國藩是清代大儒,也是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他以一介儒生,昂然崛起於瀟湘之間,無論是為官為民,處處都體現出強大的精神感召力,更被後世推崇為末世聖人。

曾國藩的一段經典短文,無一個生僻字,卻蘊含深刻

他出生於普通的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從小讀四書、誦五經,可謂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是他非常懂得進退,更看淡得失,還曾說“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彰顯出他的睿智和胸懷。下面就介紹曾國藩的一段經典短文,無一個生僻字,卻蘊含深刻。

曾國藩的一段經典短文,無一個生僻字,卻蘊含深刻

久戰之道,最忌“勢窮カ竭”四字。“力”,指將士精力言;“勢”,指大局大計及糧餉之接續。敵以堅忍死拒,我亦當以堅忍勝之。唯有休養士氣,觀釁而動,不必過求速效,徒傷精銳,迨瓜熟蒂落,自可應手奏功也。

曾國藩的一段經典短文,無一個生僻字,卻蘊含深刻

作者在文中強調要打持久戰,最忌諱“勢窮力竭”四字。要學會從戰略大局出發,休養士氣時,相機而動,不必過於追求速勝,而白白消耗精銳之士氣。等到時機成熟,就如瓜熟蒂落一樣,自然可以出擊、並所滅敵人,凱歌返回。

曾國藩的一段經典短文,無一個生僻字,卻蘊含深刻

比如三國時代的孫權攻打合肥,因為追求速勝,而受創於張遼。諸葛亮攻擊陳倉,也是急於求成,結果受創於郝昭。而後來的陸抗總結了他們的教訓,預料城池不能輕易地在短時間攻克,於是便養精蓄銳,先備外援,再等到對方發生內亂,就一舉拿下。

曾國藩的一段經典短文,無一個生僻字,卻蘊含深刻

曾國藩認為,久戰是一種對抗性的戰爭,需要較量各方面的綜合因素,而其中最關鍵的是人的因素。所以只有人心齊,將士聽命,才能形成勢不可擋的銳氣。如此就該首先進行思想教育,從樹正氣、養和氣,練膽氣開始,慢慢地形成戰鬥力。好比一個人,大腦就是指揮官,其他的器官也彷彿是將士。如果大腦瞎指揮,就容易讓胳膊和大腿受傷;但如果其他的器官不服從指揮,就會陷入一團糟。所以首先要統一思想,服從命令,才能讓各方面形成合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國藩的一段經典短文,無一個生僻字,卻蘊含深刻

作者說,“不必過求速效,徒傷精銳,迨瓜熟蒂落,自可應手奏功也。”這幾句話非常具有哲理性,俗話說也,欲速則不達。辯證法告訴我們,量變引起質變。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的飛躍。比如學生的讀書、藝人的練功,以及戰士的日常訓練,都是一種量的積累,也像熬湯煮飯,不到一定火候,都不要揭開鍋蓋。

曾國藩的一段經典短文,無一個生僻字,卻蘊含深刻

但是作為一位統帥還要懂得,何時促進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曾國藩非常善於審時度勢,也很會辨別人才,才讓他的部下對他服服帖帖。從中人們也可以懂得一個道理,事業的成敗與天生的稟賦有關,更與後天的努力和堅持息息相關。俗話說,鐵杵成針,就是這個道理。很多時候我們制定了目標,也有了明確的方向,但是一些瑣事卻打亂了這個節奏,讓我們開始懷疑人生,最後隨波逐流,失去了自我。只有持之以恆,才能把握機會,方可取得最終的勝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