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頂流魯迅最愛的城市

長期以來,北京(舊稱北平)作為政治文化中心,表現出與其他中國城市不同的城市氣質和內涵,其中最大的不同可能就在於文化。北京文化人集中,大學集中,研究機構眾多,文化事業繁榮,城市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文化氣息。

中國的文化巨人魯迅,就很喜歡北京。在魯迅55歲的生命中,有17年是在北京度過的,北京是魯迅摯愛的第二故鄉。1936年4月,魯迅在寫給顏黎民的一封信裡說:“我很贊成你們再在北平聚兩年;我也住過十七年,很喜歡北平。”這句“很喜歡北平”,是魯迅深愛北京的一句總結性的話語。自稱為“魯迅作品的閱讀者”的李喬,曾經撰文歷數魯迅為什麼會深愛北京。

百年頂流魯迅最愛的城市

百年頂流魯迅最愛的城市

百年頂流魯迅最愛的城市

對北京的喜愛,最看重的還是北京的文化氛圍。他曾在一封信中說:“中國鄉村和小城市,現在恐無可去之處,我還是喜歡北京,單是那一個圖書館,就可給我許多便利。”在那個時代,文化人魯迅喜歡北京,與北京的文化氛圍有很大關係。

魯迅還說過,北京是個幹“繼古開今”事業的好地方。1935年初,聽說學者鄭振鐸要離開北京,魯迅遂寫信勸阻說:“先生如離開北平,亦大可惜,因北平究為文化舊都,繼古開今之事,尚大有可為者在也。”當時魯迅居住在上海,但他的心還是念著北京。魯迅還對他的親戚阮和蓀說過:“要讀書的話,就要到北京去,終究是北京的文化高。”

魯迅很喜歡小古物,北京的琉璃廠滿足了他這個愛好。琉璃廠是北京的一條著名文化街,匯聚了無數典籍珍寶,魯迅經常在這裡盤桓,訪書和蒐集各種文化資料。他的日記、書信裡屢屢留下他在琉璃廠的蹤跡。魯迅編印《北平箋譜》,特別能反映出他對北京文化的深愛,他編書所用的箋紙,大多是在琉璃廠買的。有一年春節魯迅逛廠甸,從初一到十五,一共去了七趟,有一天他在日記裡寫道:“歷覽眾肆,盤桓至晚方歸。”

魯迅還喜歡逛北京的小市。小市也叫鬼市,雜七雜八什麼都賣,北京的官宦之家多,破落了的便把家當拿到小市上去賣,所以有時能撿到漏。魯迅日記中有不少逛小市的記錄。魯迅有幾年勤於抄碑、校勘碑,便經常收集拓片,他不僅在琉璃廠的碑帖鋪購買,還在小市上尋覓。魯迅對逛小市的興趣很高,有一次因下雪,小市無人擺攤,但魯迅還是去了,於是日記裡留下了這樣一行字:“雨雪,午後往小市,無地攤。”

作為喜讀歷史的文史大師,魯迅還喜歡遊覽北京的名勝古蹟,而北京恰恰是名勝古蹟的淵藪,這成了他深愛北京的一大原因。他遊覽過的名勝古蹟有先農壇、天壇、萬牲園、陶然亭、什剎海、北海、釣魚臺、中央公園、香山碧雲寺、法源寺、崇效寺、白塔寺等,這都在日記裡留下了記錄。陶然亭那時很荒僻,但因有“江亭修禊”的典故,成為京城文人雅士的遊賞之地,魯迅也曾多次光顧。

魯迅在北京很喜歡下飯館。老北京發達的飯館也很稱魯迅的心。更經常去的還是一些中小飯館。魯迅是南方人,但“很喜歡北方口味”。魯迅還愛吃西餐,“番菜館”是他常去之處,如有家叫“益昌號”的小番菜館在他的日記裡屢屢被提到。

魯迅還喜歡住北京的四合院。魯迅的老友許壽裳說:“魯迅愛住北平。”在北京,魯迅居住過的住所都是四合院,地點有四處:南半截衚衕紹興會館;新街口附近八道灣衚衕;西四磚塔衚衕;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其中八道灣和宮門口兩處房產是魯迅花錢購置的。北京特色住宅四合院。

魯迅還喜歡北京的氣候和人情。魯迅在寫給章廷謙的一封信裡說:“杭州和北京比起來,以氣候與人情而論,是京好。”北京“人情好”指什麼?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對“人情好”的解釋是:“北平的人情也好,至少總可以說是大方。大方,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這裡邊包含著寬容與自由。”關於北京人,魯迅雖然沒寫過專門的文章,但他在雜文《北人與南人》中說過一句話:“北人的優點是厚重”,而北京人又確有敦厚持重的品性。

從魯迅對北京的喜愛來看,核心還是北京的文化。長期以來,北京的文化傳統和資源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百年頂流魯迅最愛的城市

究竟什麼是文化傳統和資源,這個容易理解,如魯迅所喜愛的,圖書館、小市、四合院、琉璃廠、飯館等都是文化資源。不過,安邦智庫(ANBOUND)的創始人、城市研究學者陳功認為,城市文化的問題不在於文化資源,保持文化傳統的關鍵,在以下兩件重要的事情上:第一,文化人;第二則是媒介性。文化人是體現和傳播文化的重要因素,在一個文化的城市裡,文化人必須要能夠接觸到文化資源,才能廣為傳播,這樣才有意義。比如,沒有魯迅,哪有魯迅的四合院?所謂媒介性,這裡強調的是文化資源可接觸,如果文化資源都高高在上,只能看不能用,那就犯下了過去上海曾犯過的錯誤。現在,上海已經在糾正過去的錯誤了,希望文化資源豐厚的北京千萬不要重複過去的錯誤,要讓文化人有可待、可聚、可玩、可談的地方。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不同的大城市其實各有性格和文化特色。按陳功的簡單歸類,北上廣杭有以下特點:

-北京,可以說以國學和典故為性格,歷史上,大批宗師級的人物都聚集在北京,是典型的經典中國文化性格。

-上海是以海派文化著稱,是近代西洋文化傳入的跳板,再加上商業發達,上海的城市具有商業性格。

-杭州則體現了浙江的製造業性格,不失精細,人很勤奮。

-廣東則體現了香港性格(而不是香港體現了廣東性格)。

這些城市特點和城市性格,是輕易改變不了的。

近幾十年的城市化程序,對中國的城市提供了一次同化的機會和浪潮,同時也對參差多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破壞,甚至強制形成了一定的同質化。在我們看來,這是城市化對中國城市文化的負面影響,很多城市因此而變得同質化、表面化,失去城市內在的精神和性格。陳功二十多年來一直在強調,城市的吸引力,只可能來自文化,光建高樓大廈那是沒有用的。在中國的城市發展中,把繁榮的街道降維至地攤,這實際上是不懂城市的原因。打著保護四合院的旗號,集中改造四合院,再賣出去,讓老百姓和文化人再也接觸不到四合院,喪失掉文化資源的媒介性,這都是根本性的錯誤。

城市吸引力的核心來自文化。保持城市文化除了擁有文化資源,還要有文化人,讓文化資源體現媒介性,才能使城市文化得以傳播。在中國同質化的城市化程序之後,恢復參差多樣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性格,應該是下一步城市更新的重要方面。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