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寫女子回孃家的歌謠,如何被解釋成了“后妃之德”

就單純內容上來講,《詩經》所講述的非常簡單。比如說第一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實就是講的愛情追逐的主題。

《詩經》中寫女子回孃家的歌謠,如何被解釋成了“后妃之德”

愛情是人類生活的主題之一,而在《詩經》當中,這樣一首古詩更是被賦予了很多社會倫理價值。包括弘揚夫婦之德,包括對於愛情的那種含蓄而真摯的表達,體現了古代先民們社會文化心理,一直影響到今天。今天我們談到的《詩經》這首詩歌,和《關雎》齊名。就內容上來講也很簡單,說的是一個女子回孃家的故事。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詩經》中寫女子回孃家的歌謠,如何被解釋成了“后妃之德”

這首詩詞就是《詩經》當中的《國風·周南·葛覃》,“葛”,指的是一種草本植物,經過加工後可以做繩子,還可以織布。“葛覃”就是葛草的藤蔓。詩歌的一開始盡力的在描繪這種草的生長茂盛。“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山谷之中到處都是。

《詩經》中寫女子回孃家的歌謠,如何被解釋成了“后妃之德”

植物的茂盛生長也吸引動物來到此地生活,此地“黃鳥于飛”,紛紛聚體在灌木群上“集於灌木”,發出非常婉轉清麗的鳴叫。詩歌的第一行就如同一首歌謠一般,描繪的是先民們生活的環境,謳歌了大自然的美麗,謳歌了大自然的和諧。第二行詩句的一開始在極力地描繪這種草的漫天遍野的生長,(“施於中谷,維葉莫莫”)。不過詩歌重點放在了對於這種草的使用上,“是刈是濩,為絺為綌”,這是大自然的恩賜,人們就把這種草割藤蒸煮織麻,為了準備能夠做衣服,而且穿到身上非常舒適。

《詩經》中寫女子回孃家的歌謠,如何被解釋成了“后妃之德”

在這個女子忙碌的背後,第三行顯現出了她內心所思想的事情。“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表述的非常直白:她想回孃家。古代社會對女子歸寧有很多的要求,畢竟長期以來,女子的地位相對低下,即便是表露出了想回孃家的想法,也要忙完手中的事情。“薄汙我私,薄浣我衣”,把穿過的髒衣服清洗乾淨,還要“害浣害否”,把洗乾淨的和沒有洗乾淨的分門別類,這樣才能夠回孃家去看望父母。

《詩經》中寫女子回孃家的歌謠,如何被解釋成了“后妃之德”

這樣的一首古詩,對比《關雎》,在普通人的印象當中流傳度要低了很多。但是我們在事中可以看得出古代一個賢惠的女子。古代社會對女子的要求很高,雖然她們長期處於附屬的地位,但是整個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卻很高。就如同這首詩中的女子這樣,看到漫山遍野的葛草,她們要忙著採摘,要忙著蒸煮,要忙著搓麻繩,要忙著做衣服,做好了衣服還需要清洗。在古代社會當中,女子的這些工作斷言是少不了的,而且要比這個要多很多。

《詩經》中寫女子回孃家的歌謠,如何被解釋成了“后妃之德”

正是因為女子如此的忙碌,對於各項工作非常熟悉,而且對家人真正做到了賢妻良母的角色。所以這樣一首古詩才會被後世的解讀者,認為是為了弘揚“后妃之德”。也就是以詩中的這個女子作為榜樣,來衡量現實生活中的女子。《詩經》當中的詩歌有文學價值,有社會學價值。他們的內容承載著價值是非常複雜的。在文學之外,我們可以看得出一整套的社會價值規範。這首古詩當中的女子,就是規範的化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