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後的北宋如何保和平?幸虧這些邊關將領使奇招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宋遼兩國簽署“澶淵之盟”。此後,兩國間不再有大的戰事,和平狀態保持了100多年。那麼,鎮守邊關的將領在和平狀態下如何籌備北部邊防呢?

這裡舉鎮守雄州的大將李允則的事例予以說明。

從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到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北宋政府選派大將李允則先後鎮守北部邊防重鎮雄州和瀛洲。李允則在雄州主要做了兩項與邊防有關的工作。

澶淵之盟後的北宋如何保和平?幸虧這些邊關將領使奇招

第一是修築戰備工事。

雄州城北原來有一座甕城,李允則打算把這座甕城與雄州大城合二為一。為了不引人注意,李允則故意放出風來,說要在城北建東嶽祠,自己出黃金百兩做供器。老百姓聽說後爭相捐助金銀。過了這一段時間,李允則又放出風來,說有盜賊從北方來了,下令緝捕盜賊,並且把告示貼到了宋遼邊界上。利用這種緊張氛圍,李允則開始下令修築城池,名義上說是要保護東嶽祠,很快就修好了一座大城,疏通了護城河,築起了彎月型的堤防。這樣就把原來的甕城納入到雄州大城裡面了。

澶淵之盟後的北宋如何保和平?幸虧這些邊關將領使奇招

雄州百姓原來大多用草來覆蓋屋頂。李允則開始教百姓製造磚瓦,建造房屋。城牆全用磚砌,城下用溝塹環繞,溝塹旁邊再種上榆樹柳樹等樹木。雄州北邊原有許多陷馬坑,城上還有瞭望樓,可以看到十里遠的地方。李允則說:“南北雙方既已講和,還要這些幹什麼?”就下令拆掉瞭望樓,填平陷馬坑,騰出的空地作為駐守部隊的菜園。“浚井疏洫,列畦隴,築短垣,縱橫其中,植以荊棘,而其地益阻隘。”李允則還下令整治街道,把寺院遷移到城北的高地,在寺院中的佛塔上,可以瞭望三十里遠。

澶淵之盟後的北宋如何保和平?幸虧這些邊關將領使奇招

朝中有人對李允則的這些做法提出異議,認為這樣做會引起遼國的疑慮。李允則上奏說:“初通好不即完治,他日如有傾頹,復安敢動?因此廢守備,臣恐遼人不可測也。”宋真宗肯定了李允則的意見。

第二是對遼國開展間諜戰。

有一次,一個百姓找李允則告狀,說自己被遼國人打傷,那個遼國人跑了。李允則給了受傷百姓二千錢,卻不與遼國交涉。一個月以後,幽州(今北京,當時是遼國的南京)派人來問有沒有打傷宋朝百姓的事,李允則回答說沒有此事。原來,這是遼國人來核驗間諜刺探的情報是否準確。李允則的答覆讓遼國人以為間諜妄報,於是就殺了這個間諜。

還有一次,李允則審問抓到的遼軍間諜。間諜供述說,是燕京大王派來的,並交出了他刺探到的有關宋軍兵馬糧草的情報。李允則說:“你得到的情報是錯的”,並讓人把真實情報寫好給了對方。間諜請李允則加印密封。李允則照做,並賞間諜很多金子,讓他回去了。幾天後,那個間諜把李允則給的情報原封不動送回,還送上了遼軍方面的情報。

李允則不僅善於利用契丹間諜,還親自派雄州百姓張文質假扮僧人,到遼國刺探情報。張文質偽裝得很好,甚至在遼國做了官。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張文質回到宋朝,被任命為三班奉職、潭州監當。

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李允則因功升任客省使,知鎮州,兼鎮定鈐轄。這是北宋中央政府對他鎮守邊關十四年的肯定。

參考文獻: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九十三、卷一百〇五

《宋史·李允則傳》

圖片來自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