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朝要不是大一統集權,像歐洲那樣搞分封,能否避免靖康之恥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曲墨封

字數:2803,閱讀時間:約5分鐘

編者按:網路上,關於集權體系以及大一統的優劣,由來充滿爭議。有人認為,中國2000多年一而貫之的“外儒內法”治理方式,極大削弱了華夏民族的武德,並大力鼓吹類似歐洲神聖羅馬帝國的分封體制。他們認為,正是因為古中國的高度集權,才導致了靖康之恥,南明被滿清輕易摧毀之類的民族慘劇,如果能像歐洲一樣適度分封,就能避免這種問題。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個觀點呢?

北宋王朝要不是大一統集權,像歐洲那樣搞分封,能否避免靖康之恥

靖康之恥

文章最前面,筆者先引用郭建龍先生的一段話:

尼羅河谷地有多大呢?在最北端是一片不大的三角洲,面積只有2。4萬平方公里,而在南方,只是尼羅河一線,所謂一線,它的寬度不超過幾公里,最窄處,河岸上就已經是沙漠了。

在這樣逼仄的環境中,竟然產生了人類最偉大的文明之一。

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類文明所依託的核心區域,都只有幾萬平方公里。但是中國卻是個例外。

中國的文明核心區域依託龐大的華北平原、淮河流域和長江下游的江浙地區,還包括長江中游的兩湖盆地和贛江谷地,這麼大區域都是連通在一起的。

在歷史上,自秦朝之後,就已經沒有障礙能夠阻止人們在這麼大範圍內遷移了。

加上有通道可以通往陝西的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使得中國的文明核心區域達到了數百萬平方公里。

這些連通的區域如同一塊巨大的經濟磁石,產生了天然的統一市場和統一的國家。就算是強行將這個國家分裂,它也會在短時期(當然是歷史尺度的)內透過合併再次統一。

北宋王朝要不是大一統集權,像歐洲那樣搞分封,能否避免靖康之恥

▲尼羅河三角洲相比埃及廣袤的國土其實非常狹窄首先要承認的是,集權會削弱地方在危機來臨時的組織動員能力。在羅馬帝國末期,地方自治傳統較強的地區對於日耳曼人的抵禦能力,就要遠高於羅馬化程度極高的地區。然而,問題在於,對於古中國這樣核心區域廣袤達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巨大帝國,除了削弱地方組織力、打壓地域主義的秦制之外,有什麼能阻止它如同歐洲一樣分裂成幾十塊呢?有得必有失,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集權帝國在中樞運轉有力時具備組織度的極高優勢,更是對於經濟發展也是有重大利好的。很多人喜歡拿歐洲類比中國,那筆者就不妨展開講一講歐洲。

北宋王朝要不是大一統集權,像歐洲那樣搞分封,能否避免靖康之恥

▲漢薩同盟的商路嚴重受到丹麥王國的制約如果把歐洲視為一個整體,那麼歐洲中世紀時,尼德蘭、丹麥、北義大利等地的商業繁華,是憑藉雁過拔毛的極高商業稅,更是地域主義的體現,對於整個歐洲的經濟發展是極端不利的。這些地區憑藉自己在區位上的優勢,對於經過補給或經商的商船敲骨吸髓,巧取豪奪,攫取了巨大的利潤,成為被後世吹噓的文藝復興基礎資本。丹麥王國甚至特意遷都哥本哈根以便收取海峽稅,以至於一度被憤怒的漢薩同盟商人,用艦炮從海上轟了首都。按照一些網路上的說法,作為陸地文明國家,古代中國的貿易條件遠不如被大海環抱,周圍海況好,海岸線長多良港的歐洲。那麼,緣何在公元1800年之前,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程度總體上高於歐洲呢?

北宋王朝要不是大一統集權,像歐洲那樣搞分封,能否避免靖康之恥

▲繁華的宋代杭州這是因為除了農業上的巨大優勢之外,在秦制的指導下,各地域實現了古典式的全國上下一盤棋,如同兄弟一般,互相襄助,共同發展。古代中國的貿易都在帝國內部,商稅很低,利於商品流通。東南因經濟上的優勢重賦,以補貼中西部的兄弟地域,而中西部的各種物資也可以經過很少的關卡轉運到東南,進一步促進了東南的商業繁榮。因此從宋代開始,南京、杭州長期擁有30萬以上的人口,而北義大利的米蘭雖然是文藝復興的中心,但到了15世紀人口仍然沒能超過10萬,比起13世紀幾乎沒有增長,顯然對於其他地區的涸澤而漁,也很長時間內限制了歐洲商貿城市的發展上限。歐洲在地緣角度上確實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平原廣袤,更重要的是由於四面環海而自然災害少,適合貿易流通,但由於地域孤立主義的隔閡,直到18世紀經濟水平仍然不如東亞。集權的帝國往往比起分權帝國有著較高的穩定性和更長的壽命,這是顯而易見的。譬如相對集權的薩珊波斯,就享有長達400年的國祚,經過喀瓦德一世和庫思老一世打壓貴族的高度集權改革之後,更是進入了輝煌之極的第二黃金時代。實際上,若非希拉剋略橫空出世,終止了庫思老二世大王的大殺特殺,也許薩珊將吞併拜占庭,鑄就超越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輝煌。這也就不存在兩敗俱傷,而被阿拉伯人漁翁得利了。一個帝國的命數真是時也勢也,我們並不能因為薩珊波斯最後滅亡了,就認為它選擇的集權路線是錯誤的。而統治伊斯蘭化中東的布韋希王朝、塞爾柱王朝,都採取高度分封的模式。結果布韋希王朝和塞爾柱王朝都是在前三代雄主的統治結束後,就再也無法維持帝國的凝聚力,陷入漫長的混戰,最後被新崛起的對手一網打盡。顯然,分權帶來的巨大內耗,往往比集權制度下官僚主義造成的損失還嚴重得多。就文藝復興到線列戰術時代而言,西班牙帝國和法蘭西的崛起,同樣也是憑藉內部的集權改革。尤其法國透過完善官僚體系,強化財政集中制,才建立了強大的常備軍,打垮西班牙獲取霸權。只是由於四面樹敵,如同我國戰國時代的魏國一樣遭到群雄圍剿,法蘭西的霸權才轉移到英國手中。當然,分權的最大反面典型,無疑是波蘭。1683年維也納之戰大破奧斯曼之後,波蘭是如何衰弱以至於被瓜分的呢?實際上,即便是被瓜分前夕,波蘭立陶宛聯邦仍然擁有比起1683年幾乎沒有減少的土地,以及雄厚的人口和財富。但是波蘭的王權已經削弱到了極點。波蘭那個奇葩的自由選王制,賦予全體貴族選舉國王的權力,貴族們為保護自身權益,傾向於選擇容易控制的外國人當國王。比如他們1573到1795年選出的11位國王,有7位是外國人。這類國王自然熱衷於出賣波蘭國家利益。貴族們還往往為了一己私利,經常使用自由否決權,使得波蘭政治走向有民主、無集中的極端民主化。根據相關記載,1652到1764年召開的71次波蘭全國議會,中斷了42次。最終,俄、普、意三強勾結波蘭貴族,像切蛋糕一樣輕易瓜分了波蘭,幾乎沒有遭受抵抗。就算有愛國貴族組織起義,卻已為時已晚,無力迴天了。

北宋王朝要不是大一統集權,像歐洲那樣搞分封,能否避免靖康之恥

薩珊波斯

北宋王朝要不是大一統集權,像歐洲那樣搞分封,能否避免靖康之恥

瓜分波蘭

北宋王朝要不是大一統集權,像歐洲那樣搞分封,能否避免靖康之恥

▲科希丘什科起義未能拯救波蘭這裡,有人又會問:如果總體集權,適度分權,可不可以呢?那我就想問,相對於古代中國這樣一個大帝國,什麼程度叫適度分權,這個度在哪裡?司馬炎設立宗王封國,邑二萬戶為“大國”,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兵一千五百人。這樣仍不免於八王之亂。朱元璋學習元朝傳統,任命塞王守邊,塞王的兵力也遠少於中央軍,一樣有靖難之役。而如果只是說提供兵源的小型半獨立政治實體,那麼北宋的弓手以及明朝的西南土司兵都能符合這個要求。所以說到底,具體情況具體討論之後,得出的結論仍舊是,正是因為集權大一統的傳統,今日中國才能依然保有祖先留下來的廣袤疆域未曾分裂。而歐洲歷經幾千年,仍未完成統一。

北宋王朝要不是大一統集權,像歐洲那樣搞分封,能否避免靖康之恥

靖難之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