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一首禪詩,構思精巧,更闡述了深刻的禪理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是經歷坎坷,有人寒窗苦讀,卻無法金榜題名;有人仕途不順,又難尋心靈歸屬。於是他們便開始接觸禪宗,不僅不懈地探求禪理,而且還在詩文中抒寫禪悟過程。人生起落不定,而禪者或居幽谷古剎,或者選擇荒村茅舍,但求一處棲身之地,而不管生活如何艱難。明代就有一位禪師,居住茅庵,卻不覺悽苦。下面分享明代的一首禪詩,構思精巧,更闡述了深刻的禪理。

明代的一首禪詩,構思精巧,更闡述了深刻的禪理

茅庵明代:濟水洸茅庵隱隱傍溪邊,撥霧移芝種石田。轉步看花花欲醉,流鶯不覺落窗前。

明代的一首禪詩,構思精巧,更闡述了深刻的禪理

這首詩描寫了作者刻意種植仙芝,卻在無意中偶然欣賞到鮮花,以此闡述禪悟過程。詩的大意是:茅庵隱約地靠在溪邊,撥開濃霧、尋找靈芝,從佈滿石塊的荒地中開墾農田。轉身賞花,花朵低垂,令人沉醉;一隻黃鶯不知不覺地飛來,又悄悄地落到窗前。禪師平時生活艱苦,居住條件更是簡陋。他修竹種籬、寄情山水,卻窮通有定、甘於淡泊。詩人在小溪旁修築了一座茅屋,濃濃的迷霧籠罩著潺潺的溪水,茅屋雖然若隱若現,卻顯得別有情致,也含蓄地說明,庵中人是一位喜歡清靜的求道者。

明代的一首禪詩,構思精巧,更闡述了深刻的禪理

次句描寫尋道的具體行動,一個人在深山之中,撥開濃霧,尋找靈芝,辛苦地開墾滿是石頭的土地。但他這樣勞碌,並未得到自己覺得滿意的結果。詩人在7個字中連用了3個動詞,“撥、移、種”,既抒寫了勞作的辛苦,也暗喻求道的艱難。佛度有緣人,但並非不勞而獲。只有付出了努力,並深有感觸,才會在迷惘中發現生機。

明代的一首禪詩,構思精巧,更闡述了深刻的禪理

正當禪師感覺有些茫然時,他卻在轉身時,無意間發現了幾朵璀璨綻放的野花。野花的嬌妍讓他感到驚豔,野花的芬芳更使他彷彿喝了幾杯醇酒,添了幾分醉意。第三句轉得非常巧妙,本來是說人因花而醉,這裡卻只說花醉。作者採用移情入景的手法,更顯生動感人。北宋的歐陽修曾有,淚眼問花花不語;盛唐的杜甫也有,感時花濺淚。而禪師的這一句在用意和效果上,都與兩位文學大師非常類似。

明代的一首禪詩,構思精巧,更闡述了深刻的禪理

最後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作者完全沉浸在醉意中,竟然沒有覺察到一隻黃鶯落到窗前。 “不覺”二字,刻畫出詩人專心於欣賞野花,又沉醉於獲得禪悟的欣喜。作者以此描寫執著追求而不得,卻在無意之中有所得的過程。《圓覺經》中曾說,“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順隨。”人生苦短、有緣更難,修行的過程既如此漫長,又經常令人彷徨,只有意志堅強、排除雜念,才能發現其中的理趣。

明代的一首禪詩,構思精巧,更闡述了深刻的禪理

濟水洸的這首禪詩構思精巧,意境深邃,卻用樸素的語言闡明瞭禪悟的過程。詩人試圖告訴後世,參禪的過程非常艱苦,就像一次次辛勤的勞作。而其中的最高境界卻無法外求,就像在霧中尋找靈芝,在石塊中種田。作者認為,只有順應規律、靜待機緣,才能發現其中的禪理。很多時候都在偶然之間完成一個尋覓過程,唯有以一顆虔誠之心對待人生,才能領悟到生命的真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