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放假,不想調休!

我,只想放假,不想調休!

夾在中秋假期和國慶黃金週之間的你,現在是對即將到來的七日長假摩拳擦掌,還是望著調休補班的日曆瑟瑟發抖?

有人為著預想中的躺平假期歡呼雀躍,有人為著細緻到時分秒的出行規劃焦頭爛額;

有人試圖讓假期的每一個小時都盡善盡美,有人則討厭休息無所事事。

我們已經忘記如何享受空閒時間了嗎?

研究發現,我們看待假期的方式使我們變得不快樂。

都說“偷得浮生半日閒”,狠狠工作過後我們需要狠狠玩樂。我們期待假期,相信越空閒的生活越美好。那麼,享受閒暇時光,抑或以此作為人生目標細細咂摸,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研究表明,

假期本身和計劃假期都可能令人壓力山大

。有人認為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閒時間,這種壓力也會妨礙我們享受假期。

我們對假期的認知和評價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要重新享受假期,我們需要理解箇中變化,並嘗試改變自身態度。

01

休閒觀念的轉變

魁北克大學蒙特利爾分校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布拉德•伊昂(Brad Aeon)表示:“幾個世紀以來,休閒活動在不同文化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變的是,休閒總是處於工作的對立面。”

兩千年前,工作和休閒的概念分別對應奴役和自由。伊昂解釋,在古希臘,奴隸承擔了絕大部分的體力活,而社會的富裕階層則從事其他活動。“休閒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良好的休閒活動意味著進行體育運動、學習音樂理論、辯論、探討哲學等。那時的休閒活動並不輕鬆,但令人嚮往。”

波士頓大學凱斯特羅姆商學院市場營銷副教授阿納特·凱南(Anat Keinan)對時間的象徵價值進行了廣泛研究。她解釋,

休閒時間的缺乏在當今社會成為了一種強有力的身份象徵。

推特上名人爭相凡爾賽“沒有私人生活”“極度想放假”,

職場上許多人仍將長時間工作視作一種榮譽。

我,只想放假,不想調休!

事實上,最能在休閒活動上花錢的人,往往把最多時間投入到工作中。伊昂解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大多選擇高強度高產出的高薪工作,如外科醫生、律師、總裁等。這意味著,那些最常抱怨沒有空閒時間的人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富人。”這也就助長了休閒價值最大化的觀點,要求最大程度實現空閒時間的享樂效用和享受價值,每一小時都不能虛度。

02

休閒價值最大化

這種最大化利用閒暇時間的觀點,經濟學家稱之為對閒暇價值的強化。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哈默梅什(Daniel Hamermesh)在《花費時間——最有價值的資源》(Spending time: The Most Valuable Resource)一書中解釋,“我們購買和享受商品服務的能力飛速增長,但我們享受這些商品服務的時間遠未達到相同水平的增速。”這種壓力體現在我們的決策當中。“我們想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們的金錢和時間,”伊昂解釋,“所以我們在休閒活動上花更多的錢,住更好的酒店,買更好的電影體驗(如IMAX),什麼都要更好的。”

我,只想放假,不想調休!

所有這些都可能導致你花好幾個小時認真研究評論,計劃休閒活動。但過多的期待可能會令假期帶來的興奮感難以為繼。新的研究表明,相較消極事件或中性事件,我們會感覺預見中的積極事件更遙遠且更短暫,也就常常覺得假期好像剛開始就結束了。

同樣,

我們追求一流休閒體驗的方式也讓娛樂消遣變得比以往更有壓力

,而試圖營造最好的假期或休閒體驗還能激發我們的表演屬性。

凱南在2011年的研究論文中將消費行為假定為“對新奇或極端經歷的收集”,從而將休閒活動重新定義為一項有生產效益的行為。這樣透過完成我們的體驗清單,而不是簡單地去享受玩了,我們就構建起了自己的“體驗履歷”。

“體驗履歷”也會成為攀比的溫床。凱南認為,社交媒體加劇了我們對休閒效用的關注。“使用者釋出精心設計的幻燈片,展示自己衝線馬拉松、勇攀馬丘比丘。過去的炫耀性消費,是透過稀缺的奢侈品來展示自己的富有。

現在,人們炫耀的是如何把寶貴的時間花在真正有意義、有成效或引人注目的活動上

。”

03

那些討厭休閒的人

有些人根本無法享受閒暇時光。伊昂說,

有些人試圖透過運用提高效率的技巧來“破解”休閒時間

,比如一邊慢跑一邊聽播客,或者兩倍速觀看綜藝節目。有些人甚至根本就沒有真正的休假。例如,關於過度工作文化的研究發現,只有14%的美國人會連續休假兩週。該研究報告稱,截至2017年,54%的美國員工尚有剩餘假期未使用,浪費了6。62億天的假期。

新的研究表明,問題之一在於我們對“休閒純屬浪費時間”這一觀念的內化程度。塞林·A·馬爾科克(Selin A Malkoc)是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也是俄亥俄州立大學費舍爾商學院的市場營銷副教授,她表示,

有些人認為休閒缺乏價值,即使休閒活動根本不妨礙他們追求自身目標

。伴隨這種消極觀念的,通常還有較低的幸福感與較高的抑鬱、焦慮及壓力水平。

在這項研究的一個實驗中,馬爾科克團隊嘗試驗證能否對受試者的休閒觀念施加影響,能否令他們更享受休閒時間。她們向各組受試者分別提供不同的文章,受試者需要在閱讀後評價文章寫得有多好。至於文章的內容,有的是談論休閒時間無助於實現目標,即低效無用,有的是談論休閒時間能有效管理壓力,試圖構建受試者對休閒的理解。

但更有趣的事情在後頭。研究人員讓受試者在評價完文章之後稍作休息並觀看一段好玩的貓咪影片,然後瞭解受試者對這個休息間隙的享受程度。

不幸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對休閒觀念的引導作用是單向的,並且是錯誤的單向作用。部分受試者閱讀的文章將休閒定義為浪費時間,他們享受貓咪影片的程度比閱讀咖啡機文章的對照組低11%到14%,而其他受試者閱讀的文章提示休閒有益,但這些受試者享受貓咪影片的程度並沒有提高。換言之,面對休閒有益的正向引導,受試者就像閱讀咖啡機文章一樣無動於衷,這表明我們的休閒觀念根深蒂固。

我,只想放假,不想調休!

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發現。馬爾科克說:“我們讓一群本科生在實驗室裡做一系列沉悶無聊的研究,毫無樂趣可言。然後,我們讓他們休息一下,看一個有趣的影片。這個休息時間很短,本來也做不了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但即使這樣,他們仍然無法開心享受這個影片,這說明了他們的觀念有多根深蒂固。”

馬爾科克還比較了來自不同國家的樣本。與法國的受試者相比,印度和美國的受試者更認同休閒是一種浪費,而後兩個國家都有過度工作的文化,法國則有著崇尚“享受生活”的社會規範。

04

調整心態

首先,放下對時間效用的執念,凱南建議“以更廣闊的視角看待生活,預見長遠的遺憾,從而享受當下。”

對於那些想要強化休閒體驗的人,伊昂建議運用“峰終定律”,一種影響事件記憶方式的認知偏差。比如看牙醫,

我們會記得高峰(最疼的時候)和終點(離開時得到糖果)的體驗

,而這些體驗的平均總和決定了我們的情感強度。所以,對於假期,他建議在假期中段進行一些“完全瘋狂”的體驗,比如高空彈跳,然後在假期尾聲安排一些同樣高大上的專案,比如水療或者大餐,以提升整體體驗並最大化享樂效用。

我,只想放假,不想調休!

伊昂建議透過正念來品味休閒體驗。“正念能擴充套件你對時間的主觀感知(也就是說,你覺得自己擁有了更多的時間),並增強記憶的形成,這意味著你會覺得假期過得更長,而且印象更深刻。”另外,

以多個小假期代替一個長假期也可以最大化我們的享受價值

無論是奢華的“體驗履歷”,還是對時間效率的執念,唯恐沒有“正確”利用時間,都可能破壞休閒的真正意義。休閒的唯一“正確”開啟方式就是放鬆,放下戒心,留下美好的回憶,相信一切都會步入正軌。

馬爾科克提醒:“

如果你抱著‘應該’的心態去度假,最終可能會把假期搞砸。不要讓‘必須做到最好’的執念擠佔你的美好時光

。”

我,只想放假,不想調休!

原文連結:

https://www。bbc。com/worklife/article/20210914-the-way-we-view-free-time-is-making-us-less-happy

原作者:Aysha Imtiaz

譯者:Claire

監製:April

版權說明

本譯文僅用於學習和交流目的。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非商業轉載請註明譯者、出處,並保留文章在譯言的完整連結。商業合作請聯絡editor@yeeyan。com

我,只想放假,不想調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