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家不和?在短短22字的俗語中,他們卻達到了和諧統一

今天先來給大家分享一個有關馬術表演的小故事,是說戰國時啊,有一個叫東野稷的人,他啊,馬車駕的很好。東野稷駕駛馬車的技術很高超,他向莊子自薦,他駕車的時候啊,直行的時候車轍像尺子畫的一樣,拐彎呢則像圓規一樣,莊子呢讓他按原印跑一百次,顏闔看到對莊子說:“東野稷的馬肯定是要倒的。”沒多久東野稷的馬果然倒了,莊子問顏闔怎麼知道的,顏闔說他的馬力氣用完了,還要強行求全,一定會失敗的。

儒釋道三家不和?在短短22字的俗語中,他們卻達到了和諧統一

這個故事蘊含的道理呢很簡單,就是說,凡事一定要有個度,無論什麼事情超出了這個限度,就會導致失敗。宋朝時的法演禪師將這個道理概括成了《法演四戒》,就是說啊,有權勢時,不可用盡權威,有福氣時呢不要貪圖享受,說話行事都要有所保留,這樣才不會導致禍患。後來明代的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也講述了這個道理,他又添了兩條,總結成了“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

儒釋道三家不和?在短短22字的俗語中,他們卻達到了和諧統一

其中“聰明不可用盡”,這裡就又有一個小故事了。《警世通言》中講了蘇軾來王安石家拜訪,見了王安石新寫的《詠菊》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便覺得這兩句啊,是亂寫。這西風呢就是秋風,蘇軾認為秋天正是菊花綻放枝頭的時候,而且菊花枯萎在枝頭上,並不落瓣,哪來的滿地金呢?於是興起接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說這菊花不像春花凋落滿地,足足嘲諷了王安石一番。故事裡啊王安石覺得蘇軾輕薄,耍嘴皮子,於是就將他貶去了黃州讓他去看一看會落得滿地金色的菊花,當然,這不是真實歷史啊,馮夢龍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呢,連東坡這種天才,都因聰明一世,懵懂一時而被刁難,何況我們普通人,正是“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巧弄唇”。

儒釋道三家不和?在短短22字的俗語中,他們卻達到了和諧統一

這句俗語的道理呢與儒家的中庸之道也有一定的重合,你看,莊子,是道家,法演禪師,是佛學,可以說是這句話被儒釋道三家普遍認可的道理。是不是很厲害?後來清朝時曾國藩也用相似的話來規訓後人,還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取名為“求闕齋”,提醒自己不求圓滿無缺,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為人要居安思危,懂得盛極必衰的道理,是不是給了我們一些啟發?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裡啊,有時候失敗並不是因為力所不能及,而是因為長久地處於一種弓弦拉滿的狀態,力不使盡,勢不可去盡,福不享盡,便宜不可佔盡,努力呢也要適度適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