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古代的銀子,相貌醜陋,表面佈滿了牙印和汙垢,給你都嫌髒

雖然人們常說“錢財乃身外之物”,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是愛財的,因為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比較好的物質享受,可以讓人們又更好的決定自己人生的可能。當然,前提在於,這些錢財都是取之有道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錢財的形式也發生了多次的變化,從最原始的貝殼到如今的硬幣紙幣。而對於愛看古裝劇的人而言,對於銀子也必然是十分熟悉。劇中往往會有一些豪門子弟,拿著亮閃閃的銀子出來揮霍。

這才是古代的銀子,相貌醜陋,表面佈滿了牙印和汙垢,給你都嫌髒

有些時候,還會出現一個大的箱子,開啟之後滿滿都是白銀,簡直是富豪的象徵。但是人們想不到的是,在中國古代大多數情況下,銀子並沒有我們看到的這般美好。其實,中國古代銀質錢幣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熔鑄形式、成色與重量,各朝各代均無全國統一的規範,按照各地的習慣和需要進行熔鑄。此類銀質錢幣在在使用時,需要鑑定成色並稱重,以確定其價值後,再行交易、使用。

這才是古代的銀子,相貌醜陋,表面佈滿了牙印和汙垢,給你都嫌髒

在衡量價值時,一般就以稱重時使用的古代質量單位“兩”(約37。5克)為銀質錢幣的單位,因此銀質錢幣也稱銀兩,銀兩也屬於秤量貨幣。最早出見於官方文獻的法定銀質錢幣,是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鑄造的白金三品,材質為銀錫合金,色純白。在宋朝,白銀已經具有了部分的法償資格和濃厚的貨幣性。宋初時白銀還曾被允許暫時代替銅錢用於納稅。明代的銀質錢幣由扁平的錠,變為了兩頭翹起的船型錠,即今天人們熟知的所謂“元寶”形狀。實際上,明朝之前的元寶多呈扁平,明朝則禁忌用“元寶”一詞,因有“元朝之寶”的意謂在。直到清朝,“元寶”一詞和船型的金銀錠的形象,才真正相合,為人所知。

這才是古代的銀子,相貌醜陋,表面佈滿了牙印和汙垢,給你都嫌髒

歷史中真正流通的銀子,一般都是比較髒的,上面會沾滿牙印亦或者是汙垢。同時,銀並不是很穩定的金屬,因此經過氧化後很容易就會變黑。所以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經手的銀子一般都是黑乎乎的。即使給了你,或許你都會嫌棄不已。那麼,為何銀子上面會有牙印和汙垢呢?其實牙印很好理解,銀子畢竟是錢財的一種象徵,和如今的紙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對於紙幣,人們也是很關心真假的,因此有了防偽標誌的說法。

這才是古代的銀子,相貌醜陋,表面佈滿了牙印和汙垢,給你都嫌髒

而對於當時的人們而言,他們鑑別銀子真假的方式就比較粗魯了,一般用牙齒咬下就知道了,倘若可以在銀子上留下牙印,就是真的,倘若是假銀子,裡面摻雜了其它的金屬,可能就會咬不動。因此,銀子上有沒有牙印,也可以成為防偽標誌的表現。既然有牙印,那麼就會有凹槽,而灰塵又是容易在凹槽中堆積的,因此銀子也就越來越髒了。當然,還有一種狀態,銀子放置在空氣之中,是容易被氧化的,因此也就會越來越黑。

這才是古代的銀子,相貌醜陋,表面佈滿了牙印和汙垢,給你都嫌髒

此外,市面上流通的銀子一般都是碎銀子,他們是從大元寶上面有鉗子剪下來的,形狀各異,分量不等,因此也就顯得比較醜陋。所以綜上所述,銀子雖妙,但是長成這樣,可能你也不一定會想要它。銀子之所以能夠成為貨幣,必定有其優秀的地方,但是也不可能保證它是完美的,這才有了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正是因為如此,社會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這才是古代的銀子,相貌醜陋,表面佈滿了牙印和汙垢,給你都嫌髒

參考資料:《中國貨幣史》、《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