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深度好文)

古語云: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活在世上,事無完美,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犯錯。

曾子曾說:

“吾日三省吾身”。

只有我們反躬自身,常思己過,凡事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一個人真正走向成熟的標誌。

與其遇到問題,總是埋怨他人,將責任推給別人。

為何不從自身找原因呢?

一個人若能夠不斷自我反省,學會從自身找問題,尋原因,那麼,他一定可以取得超越自我,取得非凡成就。

【微信公號:

老子道德經】

凡事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深度好文)

自省是根植於內心的教養

老子說:

“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一個人遇到困難,第一想到的是別人的問題、外部環境因素?

還是自身的原因,自己的不足。

反觀自身,不埋怨他人,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的根源,解決它,這次是解決問題的最快方法。

常思己過,是根植於一個人內心的最高階修養。

有個老教師平日裡常抱怨自己的兒媳婦太懶惰。

“你看我家的兒媳婦,洗衣服老是洗不乾淨,看她晾在院子裡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明白,她洗衣服都能洗成這樣子…… ”

直到有一天侄子來家裡看望老教師,讓她把戴在耳朵上的眼鏡摘掉,擦洗乾淨後說:

“姑姑,你看這不就乾淨啦?

原來,是自己戴的眼鏡髒的緣故。

人與人相處中,遇到問題不指責他人,不埋怨他人,而是反觀自身,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凡事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深度好文)

凡事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深度好文)

自省,才能自明

海涅說: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鏡子”可以讓我們看到自身的不足,並主動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所謂

“以人為鏡,可以正身”

,身在局中,才不能自知,那麼這個時候別人的意見、批評都是一種局外之人的“明眼”,若能虛心接受便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成長。

虛心檢討自己,改正自身不足,讓自己越來越好。

正如唐太宗與魏徵,一個是平定天下的雄主和一個憂國憂民的名臣,兩人各負才能,二人一起共事,亦存在矛盾。

魏徵總是直言勸諫,有時一點不顧及帝王的尊嚴;

雖然李世民一開始也不喜歡魏徵的,但他知道這樣的大臣才是他需要的。

正是有魏徵這樣的大臣警醒自己,他才能知道自己的錯誤,反省自身不足,哪些地方做的欠妥,之後施政的時候注意這方面,提升自己。

最終,唐太宗稱為一代君王,成就“開元盛世”。

“兼聽則明 偏信則闇”,能夠吸取別人意見,接受他人的批評,才能真正明辨是非。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自省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境界,它能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一個人。

自省,讓我們更加清晰認識自己。

凡事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深度好文)

凡事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深度好文)

小人無錯,君子常過

古人云:

“君子反求諸己”、“小人無錯,君子常過”。

以前,村裡裡有兩戶人家,東邊張三家經常吵架,互不相容,生活痛苦;

西邊李四家,則一團和氣,生活幸福。

有一天張三實在受不了家中的戰火,去李四家請教其中道理。

李四回答:

“因為我們常做錯事”。

張三疑惑,忽見李四家媳婦從外邊回來,在大廳不小心摔了一跤。

此時婆婆過來,扶起媳婦說:

“都是我的錯,把地擦的太溼。

站門口的兒子趕忙說到:

“都是我的錯,沒告你大廳正在擦地,害你摔倒”。

被扶起的媳婦慚愧自責:

“不!

不!

不!

是我的錯,都怪自己太不小心了。

張三看後心領神會,知道了答案。

很多人抱著都是“別人的錯的心態”很難與人相處。

倘若能反觀自身,看到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不僅可以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還可以贏得身邊的人尊重。

做人,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是一個人最高的修養。

不要去怪任何人,好人給你歡樂,壞人給你成長,愛你的人給你溫暖,傷害你的人給你經歷。

感恩所有遇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誰都不容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得到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