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比較,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文|硯無聲(專欄作者)

比較不過是一個人尋找自己的過程,正是有了不斷的比較,你才能覺察到自己的與眾不同,然後去完善它,建立屬於自己的個人優勢。

你可能聽過這樣的話:

凡事跟人比較,是痛苦的根源;人比人,氣死人。

這些話聽起來能撫慰人心,實則經不起推敲。

愛與人比較,是人的天性,故意不去比較,是掩耳盜鈴的自欺。

比較本身沒有錯,就看你怎麼比,跟誰比,在什麼心態下比。

人與人比較,是無法避免的。

。《孟子·梁惠王上》裡說:“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適時比較,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適時比較,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想不開時,

跟處境更糟糕的人比,能心生安慰

《一句頂一萬句》裡,講了剃頭匠老裴的事。

他一時想不開,差點釀成大禍。

事情如下。

老裴路遇外甥春生,就把春生帶回家,老裴的老婆叫老蔡,她當時正在家裡烙雞蛋餅,給女兒過生日。

春生實在,拿舅家當自家,一口氣吃了十一個烙餅,抹嘴走人。

春生前腳剛走,老蔡就罵春生饞,還把老裴家過往的醜事,全抖落出來。

老裴氣急敗壞,打了老婆一巴掌。

這下闖大禍了,老蔡叫來她孃家哥。

孃家哥得理不饒人,他把老裴祖宗十八代數落了個遍,還叫妹妹當著他的面,還了老裴一巴掌,然後心滿意足離開。

老裴捱了打,他越想越憋屈,怒從心頭起,他提著一把砍刀就要去鎮上找大舅哥。

夜裡,他看見草垛裡有個黑影,是楊百順。

楊百順丟了羊,捱了打,又丟了豬,嚇得不敢回家。

13歲的孩子為丟了一隻羊,被逼得無家可歸,飢寒交迫,既驚又怕;他30多歲了,能為幾張餅殺人嗎?

家裡還有3個孩子呢。

老裴一比較,頓時豁然開朗,便帶著楊百順吃了一碗麵,大事化無。

想不開,是因為沒有跟處境更糟的人比較,才以為世上只有自己最倒黴。

當你感到沮喪、失敗、委屈時,想想那些比自己更差、更慘的人,你就會有一種“原來還有人不如我呢”的寬慰。

這不是幸災樂禍,也不是自我麻痺,而是要我們珍惜擁有,把握當下。

適時比較,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適時比較,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人際緊張時,

跟會做人的智者比,能改善關係

常言道:有比較,才能有發現。

如果你的人際關係緊張,最大原因是,你沒有跟會做人的智者比較。

看過《婆婆和媽媽2》的人都說:“鬆鬆的婆婆變好了。”

張媽媽開始發現鬆鬆的種種好,對她也不吝讚美。

可是,節目剛開始時,她不是這樣的。

那時,張媽媽眼裡只有兒子,跟兒子又是熱情打招呼,又是深情擁抱。

她帶的東西都是張鐸愛吃的,活兒不要兒子幹,讚美的話,都給了兒子。

對於兒媳鬆鬆,她不僅視若不見,還處處嫌棄。

網友們評價張媽媽:“好可怕”、“戲精”,陳松伶也很無奈,婆媳關係一度很緊張。

張媽媽和其他婆婆們一起旅行後,她跟其他婆婆一比較,發現聖依的婆婆對兒媳處處維護、心疼、讚美。

楊媽媽很有智慧,她深知“有好兒子,不如有好兒媳”。

所以,她發自內心尊重、愛護聖依。

聖依也很孝敬她,他們家能其樂融融、和睦有愛。

她開始反省自己,對鬆鬆的態度發生了天壤之別,婆媳關係變得融洽、和諧。

心理學上有個“蘇東坡效應”,源自蘇東坡的那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人侷限在自身的方寸之地,難以正確認識自我,不能發現自己的優缺點。

為了避免“蘇東坡效應”,我們可以透過和智人相比,以智者為榜樣,來對自我做一個正確的判斷,修正自己,從而改善人際關係。

適時比較,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適時比較,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迷茫時,

跟又優秀又努力的人比,能激發上進心

當你迷茫時,你不要聽信這些雞湯:

不要羨慕別人,你是獨一無二的;

你只需要做自己,就是最好的生活。

不作為、也不跟人比,似乎能起到快速止痛的效果,就像一劑麻藥,迅速讓你歸於平靜。

但是,麻藥勁兒過了,同齡人的優秀會讓你相形見絀,你的收入不會增加,你的困擾還在那裡,你會陷入更深的不自信和迷茫中。

你也不要向下比,那樣會使我們失去奮鬥的動力,沉迷於優秀的假象和自滿中。

知乎上有個問題:24歲一事無成,迷茫焦慮,想知道該怎樣從現狀走出來?

最高贊,來自網友@心猿。

其中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最重要的是認知,人如果無知,那就沒救了,環境塑造人,哪怕你再不一樣,最終也會被無知的環境洗腦成和你周圍一樣的人。

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你周圍都是一群奮鬥的人,成功的人,你還能整天渾渾度日嗎?

簡而言之一句話:要跟又優秀又上進的人比,靠近他們,才能取長補短。

古代詩人想要出名,最好的辦法就是去京城參加達官顯貴或是文人的聚會,在酒席上即興賦詩,以此來施展自己的才華。

這樣口口相傳之下,真正有才華的詩人就會脫穎而出。

陳道明在拍《圍城》時,曾去拜訪過錢鍾書。

放眼望去,錢先生家滿是書籍,他在專心做學問。

他感慨道:“在文化人面前,在學問面前,我覺得自己狗屁不是。”

後來的陳道明,把業餘時間用在讀書和陶冶情操上,讓演藝事業蒸蒸日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千萬不要忽視環境對人的影響,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圈子效應”。

經常與酗酒、賭博的人廝混,你不可能進取;經常與滿腹牢騷的人對話,你就會變得牢騷滿腹。

你身邊有什麼樣的人,預示著你有什麼樣的未來,你交往的人的高度,決定你能達到什麼高度。

迷茫時,跟又優秀又努力的人比,能激發你的上進心,你就可能成為積極向上的人。

適時比較,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適時比較,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適時比較,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我為什麼要你適時比較?

一是要你在比較中惜福。

你恨父母沒錢沒背景,幫不了你什麼,就想想那些把子女坑得很慘的父母,你會感到慶幸:

雖然父母沒幫到你,但也沒害過你。

你嫌自己面板黑,就想想那個臉上長著可怕胎記的人,你會感恩擁有:

雖然我的面板黑,但至少是乾淨正常的。

契訶夫在有篇散文《生活是美好的》裡寫道: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裡燃起來,那你應當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

要是窮親戚上別墅來找你,那你不要臉色發白,而要喜氣洋洋地叫道:“挺好,幸虧來的不是警察!”

要是你的手指頭紮了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刺沒紮在眼睛裡。”

……

對於既定的、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跟人比較,是要我們往好處想,感恩擁有,在比較中惜福。

二是要你在比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做到自知之明。

人的高矮、胖瘦、美醜、窮富、智慧和愚蠢、博學和無知,統統都是比較出來的。

沒有比較,就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也不知道自己的優劣所在,就不懂得揚長避短。

正如作家陶瓷兔子說的:“比較不過是一個人尋找自己的過程,正是有了不斷的比較,你才能覺察到自己的與眾不同,然後去完善它,建立屬於自己的個人優勢。”

不要相信不去比較就能過好這一生了,適時比較,才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