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表明人類由魚進化而來,這3個生理特徵是有力證據

導語:相信很多朋友看到文章的題目後開始感到迷惑了:不是說好人類是透過猿進化而來的嗎?怎麼現在又成了從魚進化而來的呢?科學界能不能給個靠譜的說法啊!

有這樣想法的朋友大可不必急躁,因為這兩種說法都是成立的,你想想,人類的前身是猿,那麼猿的祖先是誰呢?總不會像孫大聖一樣是從石頭縫裡跳出來的吧?

現在各界比較認同的進化樹是,人類的祖先是猿,而猿的祖先則是比較古老的靈長類動物,而再往前就是中生代的哺乳動物,再到合弓綱的爬行動物,爬行動物之前身是兩棲動物,而兩棲動物的祖先是誰呢?沒錯!就是魚類!所以省去當中繁瑣的進化階段,說人類的祖先是魚,沒有任何問題。

那麼,又有比較講道理的人就要追問了:說我們的祖先是魚,有什麼證據嗎?你還別說,還真有證據,而且這證據,就在我們自己的身上。

1、耳盲管

據資料顯示,每十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的耳朵附近有細小的耳洞,這種耳洞也叫做耳盲管。這種耳洞的出現被認為是一種返祖現象的體現,這個洞的前身就是魚類的“鰓”。總所周知,魚類之所以能夠在水裡進行呼吸,靠的全是一對鰓,我們的魚類祖先當然也沒有例外。

當第一隻魚登上了陸地,從那一刻起,它的鰓便失去了意義。這時它們已經屬於兩棲動物,兩側的鰓失去用武之地後,進行呼吸的重擔就交給了我們的肺和面板。所以之後進化出來的爬行動物便徹底拋棄了鰓。

而我們的胚胎在發育的過程中其實還存在著從魚變為人的過程,早期的是後續,胚胎會進化得像魚類一樣,有鰓弓和鰓裂,隨後鰓裂癒合,鰓弓則是慢慢發育成為了上下顎、耳朵、喉結等等結構,而耳盲管就是部分人在這一過程中癒合得不夠徹底,在耳朵的附近形成了這麼一個小洞。

那麼耳盲管對於人的身體有什麼影響嗎?

影響當然是有的,在某些情況下,耳盲管可能出現繼發感染和阻塞等情況,這樣就被稱作耳盲管炎。

2、喉返神經的迷之走位

我們的喉返神經主要負責咽喉的運動,像平時發聲或者吞嚥食物都是依賴於它。喉返神經是從我們的腦部延伸,連線了我們頸部的大部分結構。

而之所以叫做喉返神經是因為這兩根神經並不是直接從腦部連線到我們的頸部,比如左側的喉返神經是從心臟動脈繞一下再回到喉部。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向魚類祖先看齊了。由於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的脖子越來越長,喉返神經原本在魚類的神經中是直來直去的,但隨著慢慢進化,喉返神經則由於無法在直來直去,就只能慢慢的延伸開,繞過各個障礙的組織。

不過我們還是要慶幸,人類的脖子只是長了這麼長,不想長頸鹿那樣,由於脖子太長,它們的喉返神經達到了驚人的四米多長,所以長頸鹿有時候會有“延遲”的現象出現。

3、輸精管迷之走位

除了我們的喉返神經外,我們體內的輸精管也是繞了很長的一段路才找對了方向,所以這大大提升了我們小蝌蚪的質量保證。

當人類還是魚的時候,精巢的位置在體內是比較靠近心臟的,隨著進化後體內的溫度慢慢升高,為了保證精子活性,才慢慢移動到了身體的其他部位,而輸精管沒有辦法移動,就只要繞了一大圈。

- The End -

作者 | 小喵

編輯 | 小喵

獨立自媒體人 | 做思想有鋒芒的自媒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