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進化”?科學家於人體發現塑膠微粒,霍金預言或將實現!

人類進化一直是當下坊間熱議的話題之一,對於生命更高層次的追求也是科學家們所研究的方向,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人類在不知不覺中早已發生改變,

但這個變化卻並非良性,這是為何?

大家好,這裡是奇聞密探009,今天009為大家講述的是一個你身邊每天都用,但卻“劇毒”的材料——

塑膠

而它也正是人類產生變化的罪惡根源。

自從奶茶吸管變成了紙吸管,讓很多人都真正意識到限塑令的嚴苛,在吐槽紙吸管垃圾的同時卻也意識到

這次“來真的了”

但事實上,塑膠研發的初心,並不是如同現在這般讓人們“用完就丟”,而是有著一段有關於工業發展的輝煌歷史。

【塑膠之父】

在電力工業萌芽初期,絕緣材料在市面上供不應求,一位名為貝克蘭的美國人發現了其中蘊含的龐大市場,在經過考察後,貝克蘭便將尋找蟲膠的替代品成為第一個商業目標。

1904年,貝克蘭研究起苯酚與甲醛產生的化合反應,得到一種名為

“Novolak”

的液體,以此代替天然蟲膠,然而其效果並不顯著,而後貝克蘭又耗費3年的時間,在實驗過程中得到了一種糊狀黏性物,在模壓後成為了一種有著有著

穩定、絕緣、不可燃、耐熱、耐腐蝕的特性的半透明硬塑膠——酚醛塑膠

,而它也是世界第一種完全合成的塑膠。

而貝克蘭也因首次發明塑膠,被人們稱之為

“塑膠之父”

,之後塑膠時代就此拉開帷幕。

【塑膠的發展】

而在往後一百多年的發展史中,塑膠的應用範圍愈發廣泛,在娛樂、航天、建築等都有其身影所在,不僅如此塑膠在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就好比我們身上所穿的衣服,

腈綸、滌綸、尼龍等人造纖維都屬於塑膠。

塑膠的出現使得工業化程序加快,衍生的產品塑膠袋、塑膠瓶等,也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

塑膠的蓬勃發展卻迎來了一次“致命”的打擊。

【塑膠的危害】

2008年6月1日,

我國正式實施“限塑令”

,目的就是為了限制、減少塑膠的衍生產品——塑膠瓶、塑膠袋的使用,而之後全球許多國家響應號召也在其國內實行限塑。

為什麼國家放著這種便民的利好資源不用反而要對其進行限制呢?

事實上,塑膠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要知道、塑膠袋、塑膠瓶等塑膠製品在耐熱性上都存在巨大缺陷,

很容易就因一點明火產生燃燒

,如果使用不當則會引發火災,同時大部分塑膠在燃燒的過程中,

會產生有毒氣體

,且塑膠還有著

極難降解

的特性,無法徹底溶於自然環境之中!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處理塑膠垃圾成為了當下各國科學家們要面對的難題。

如果用燃燒的方式進行處理,那麼將會導致大量有毒氣體湧入大氣之中,對大氣層造成一定程度的汙染,促使酸雨形成,對土地、農作物造成嚴重傷害,同時也會使得

全球變暖問題更為嚴峻。

而若是使用普通的垃圾填埋方式處理塑膠,按照塑膠極難降解的特性,就算將其填埋於地下上百年,等再次挖出時它仍是完好無損,同時填埋塑膠垃圾,

更是會使得土地酸鹼度遭受改變,影響當地農作物的生長

,由此可見塑膠危害之大。

據聯合國資料統計,

1950年至2018年,全世界塑膠的總消耗量大約達到83億噸

,其中44億噸都是作為廢塑膠被人們隨意處理,而如今這些廢塑膠已遍佈全球,它們不僅對陸地環境造成破壞,

對於海洋生態更是予以了沉重打擊。

【動物之殤】

據世衛組織資料顯示,

全球每年約有1270萬噸的塑膠垃圾

沒有經過處理流入海洋,在太陽的直射以及海水的浸泡下,它們有一部分會分解為肉眼不可見的

塑膠微粒

,浮沉在海水中,另一部分則保持原樣。

其中塑膠袋因在海水中形似水母,因此時常被海龜誤食,致使它們消化道堵塞“餓死”在海洋之中,而每年因

誤食塑膠袋死亡的海龜數量高達十萬

,除了海龜、海鳥和魚類也“深受其擾”。

據統計,

80%以上海鳥種群都吞食過塑膠垃圾

,其中大海燕更是會將塑膠垃圾誤認為是食物餵食給幼鳥,而

全球555種魚類超過三分之二都曾吞食過塑膠

可即便如此仍有部分人帶著“事不關己”的態度看待塑膠問題,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人類危機之始】

近幾年來科學家們在

海鹽、可食用魚類、飲用淡水

中均發現了塑膠微粒的存在。

2020年末,美國科學家對上百名群眾進行糞便檢測,測驗結果表明,

受檢者的糞便中均含有數十種不同的塑膠微粒

,可見塑膠微粒已透過食物鏈進入到人體之中。

對此這時的你或許仍覺得無所謂,認為只要能夠排洩出來那都不算事,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塑膠微粒因不可降解的特性,不被人體所消化吸收,其也因體積微小,容易潛入人體各個部位,

單純的排洩無法完全清理體內的塑膠微粒。

同時塑膠微粒攜帶汙染性質,在累積到一定數量後就會以假激素的形式向身體傳遞虛假的訊號,從而干擾內分泌功能,

使得人體機能紊亂

,而它也能對腸胃消化系統的免疫反應造成破壞,

讓人體更容易受到細胞疾病的感染!

以當下醫療水平來看,人體內的塑膠微粒無法做到“全部排出”,基於這一情況人類又當如何面對?我們可以做到不食用魚類,但卻無法做到失去對鹽分以及淡水的攝入,

在這樣的情況下,禁用塑膠成為當下唯一的辦法。

這就是限塑令的由來,也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關鍵,然而塑膠便利的今天卻不可能完全不用塑膠,因此

“可降解塑膠”

的研發變得至關重要。

可降解塑膠顧名思義便是能夠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的塑膠,相比普通塑膠對大自然以及生態鏈,造成汙染、破壞,可降解塑膠透過在生產塑膠的過程中,以加入特殊新增劑的方式,

降低塑膠分子結構的穩定性

,使其達到大自然可以降解的程度,對於自然以及生態而言

幾乎無汙染無破壞。

而目前為止,在塑膠降解上,科學家們已實現

光降解、水降解、生物降解

等技術。

其中光降解塑膠被廣泛應用於塑膠袋上,這類可降解塑膠袋,因添加了光敏劑,

在日照之下會逐漸分解

,大幅減少了塑膠袋無法處理的難題,水降解塑膠因新增吸水性物質,

用完後棄於水中便能溶解

,所以被廣泛應用於醫療衛生用具上,如醫用手套等,方便進行銷燬。

生物降解塑膠則有著更廣的應用前景,但由於其成本過高,生產工藝複雜,目前還未實現批次生產,大範圍地進行應用。

可降解塑膠的出現,看似從根源上解決了塑膠垃圾難以處理的問題,但實際上仍是杯水車薪,從人民的使用習慣,以及可降解塑膠產品普及的角度來看,大規模使用可降解塑膠並不現實,同時

普通塑膠製品所囊括領域太廣,可降解塑膠無法實現全部替代

,因此塑膠垃圾堆積的現象仍舊存在。

回顧過往,在工業發展尚未展開之時,全球生態平衡穩定,然而在工業化發展之後,不僅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日漸上升,

從以往的280ppm到當下的360ppm

,地表溫度也因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提高的影響而變得更熱。

南北極、萬年凍土等冰層加速消融,諸多極地生物因此面臨種族滅絕的危機。

而冰川的大面積融化更是使得

海平面上升了2~6釐米

,人類的生存空間進一步遭到擠壓,地表變熱後,乾旱、高溫、沙暴等現象頻發,部分地區更是因此導致火災發生的頻率及強度大幅增加,森林大火一起便難以撲滅。

種種天災的發生,無不讓人們聯想到物理學家霍金的預言,他曾說過:

“往後地球將不再適宜人類居住,我們發展科技的同時也摧毀了自己的家園,而逃離成為了人類存活的唯一希望,但如今我們仍沒有逃離地球的能力。”

當年霍金的言語在國際上備受世人的譏諷嘲笑,然而如今人們卻再也笑不出來,因為人們意識到,他所言的一切或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

當下塑膠微粒入侵人體便是大自然予以人類的警告。

在這一問題上,如今的我們正面臨著關乎種族存亡的抉擇,

是留在地球,停止對地球的進一步破壞,加強環境保護,還是大肆發展工業帶動科技,尋找另一個“地球”?

生存或發展,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問題,而當下我們所能做的,便是

儘量減少對塑膠的使用,為全球環保貢獻出屬於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對於人類存亡與科技發展,身為人類一份子的你又有何獨特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中與009進行探討,如若想了解更多科學知識,點贊轉發關注,之後由009帶你去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