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敢諫的魏徵,為什麼做不了唐太宗的謀臣!

一提到魏徵,大家都首先想到一個直言進諫的重臣的人物。

是啊,那個一生用無數次懟皇帝的畫面組成的大臣,成了當時士人心目中的大忠臣,儒家忠君愛國的代表,更成為後世一座永久的豐碑!

但也許,這也可能是魏徵一生的痛!

諍臣與謀臣

諫臣,又名“諍臣”,是站在帝王對立面,對帝王進行批判的臣子。而任何帝王除了“諍臣”之外,還有一類大臣,叫“謀臣”——專門給帝王出主意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諸葛亮。比較這兩種大臣,如果說諍臣是一個告訴帝王不該做什麼,那麼謀臣就是告訴帝王應該做什麼。

直言敢諫的魏徵,為什麼做不了唐太宗的謀臣!

對比這兩種大臣,大臣們更願意做謀臣。

一來,謀臣起的作用比諍臣更大。

謀臣,替帝王出謀劃策,建功立業!那種看著自己與帝王並肩建設壯美江山的快感,很爽!而謀臣則是處處告訴皇帝不該幹什麼,平時顯不出來,只有到國家衰微的時候才能顯出來。雖說“板蕩識忠臣”,但究竟沒有謀臣作用大——或說,沒有謀臣作用好: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說法,“上醫治未病”,等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你跳出來勸諫帝王不要幹這,不要幹那,那早幹嘛去了?所以往往我們在評價裡,把一個皇朝的盛世歸功於帝王和將相,而把一個王朝的衰微歸罪於帝王無道,大臣失掉勸諫本分!

二來,諫臣的危險性更大

。龍逢比干血淋淋的教訓,自不需多言!

一個是深得帝王信任,併為國家的興盛立下蓋世奇功;而另一個則是整日提心吊膽,搞不好只能讓自己身與國滅才能換來萬古的清名。任何大臣的首選,當然是謀臣!

直言敢諫的魏徵,為什麼做不了唐太宗的謀臣!

最初的人設也是謀臣

魏徵也屬於芸芸眾生,所以第一人設當然也是謀臣。

早在隋煬帝末年的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天下大亂,魏徵曾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但可惜李密不用。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歸唐,而李密部將李勣就佔據著李密原來管轄的領土,未歸降。魏徵於是毛遂自薦,作書與李勣,勸李勣投降。李勣於是投降!

從以上可以看出,魏徵是一個力圖成為謀臣的人,同時,也有著謀臣的能力!

直言敢諫的魏徵,為什麼做不了唐太宗的謀臣!

謀臣人設最輝煌的轉折點——為太子李建成做謀士

如果說以前為正在努力做一名謀臣的話,那麼,遇到太子李建成,可真為

“子牙遇文王,諸葛歸先主”

——史載太子很器重他:

“隱太子(李建成)聞其名,引直洗馬,甚禮之。”

魏徵正是大展宏圖的時候!恰恰在李建成攤上大事兒的時候——他不如弟弟,後來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有本事。當時的李世民,可謂“駕雲龍,乘風虎”,打遍天下無敵手,是大唐最耀眼的明星!

魏徵決定幫太子改變現狀。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劉黑闥造反。魏徵明白:秦王李世民立功太多,不僅威脅到太子的地位,引發了對嫡長子繼承十分迷信的皇帝李淵的不滿(隋文帝廢長子楊勇立次子楊廣不僅使隋朝滅亡,更成為李淵心中的噩夢);更加威脅到李淵的統治。所以此刻利用平叛劉黑闥的機會讓太子出兵,不僅能建功立業,也一定會得到高祖的支援。

李建成聽從魏徵的建議,並在魏徵的輔佐下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一時間聲名大噪,可謂頃刻間蓋過秦王——秦王后來沒過多久就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足見在魏徵的輔佐下,太子對秦王的反超加劇了秦王心中對被碾壓危險的恐懼!

但這,粉碎了魏徵的謀臣夢!

直言敢諫的魏徵,為什麼做不了唐太宗的謀臣!

玄武門之變後,魏徵被迫改變人設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等誅殺。

頃刻間,魏徵從太子的座上賓變為秦王的階下囚!

是活著,還是死去?這是一個問題,當時也拷問著魏徵!

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經常勸諫李建成把自己安排到別的地方去,很生氣,決定要殺了魏徵!

達摩克絲利劍在魏徵脖子上懸掛著。於是,出現了一下一段流傳千古的對話。

李世民:“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

魏徵:“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

注意,在這裡邊,魏徵擺出一副視死如歸,忠心事主的形象,同時暗示李世民:我是很有才的!魏徵算到,以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只要你投降他,就算是曾經親手殺過他,也會收納——變現出自己的大度!

魏徵賭贏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於是赦免了他,並任命為詹事主簿。

直言敢諫的魏徵,為什麼做不了唐太宗的謀臣!

人設大改變——謀臣轉化為諫臣

其實,當時魏徵給了李世民一道選擇題:我很有才,又敢於直諫,你準備讓我做什麼?謀臣還是諫臣?

結果,當魏徵歸李世民這邊後,發現做謀臣沒有自己的位子了——有李世民無比寵幸無比聰穎的大舅子長孫無忌在上邊。

於是,

魏徵被迫接受了自己的新角色——諫臣

魏徵自從太宗朝,除了勸諫,就幹了一件謀臣乾的事,替李世民勸降建成太子舊部。

之後,就是我們無數史筆稱頌莫名的勸諫記錄(只列名稱大家就知道了):

例一,唐太宗因害怕魏徵批評把自己十分喜歡的鷂鷹捂死了。

例二,長樂公主出嫁嫁妝太多遭到了魏徵的反對作罷!

例三,李世民要殺魏徵這個“鄉巴佬”

後邊這兩例,長孫皇后都給了魏徵巨大的理解與支援——尤其是後一次,長孫皇后竟換一身隆重的華服,跪拜勸諫太宗珍愛魏徵!

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每一次之後,李世民都對魏徵大加讚賞,還大加犒賞!

直言敢諫的魏徵,為什麼做不了唐太宗的謀臣!

你可以說李世民是一個胸懷社稷的賢明君主,也可以說他心思細密,知道需要一個魏徵來營造自己開明大度的帝王形象,平衡對他玄武門之變的差評!

而魏徵,則十分明白自己的角色——沒有誰比他這個出身隱太子(李建成諡號)的人更合適這個角色了!

當然,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決定為自己的諫臣形象在歷史上定位,於是寫了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和《十漸不克終疏》上奏天子!

直言敢諫的魏徵,為什麼做不了唐太宗的謀臣!

一次妄圖充當謀臣角色的行動,死後不圓滿的句號

唐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併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

但是,沒過多久,李世民竟然親手詔消了衡山公主(後來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並下令推翻魏徵的墓碑。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因有二:

一是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魏徵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這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

二是魏徵生前經多次拿自己前後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看。

對於第一件事,我們的理解是,魏徵想做謀臣——推薦大臣是謀臣的事,結果出現差漏。唐太宗李世民不滿意角色變更,懲罰了他!

直言敢諫的魏徵,為什麼做不了唐太宗的謀臣!

為什麼做不了謀臣?

最後,一個問題被踢出來了——魏徵為什麼做不了謀臣了?筆者認為,這裡邊大抵有三條原因:

首先,魏徵不是太宗李世民的嫡系。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我們在做什麼,如何做的時候更多地想想自己親近的人諮詢;而在規避風險的時候,會向自己的對手看齊。魏徵畢竟不是李世民嫡系,所以終身未有長孫無忌那樣得到李世民信任!

第二,魏徵並不“忠誠”。

是的!魏徵並不是一個從一而終的忠誠的人!回想一下,魏徵跳過多少槽?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後,魏徵剛見到李密,就趁機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不排除有上進的考慮。而前不久剛剛表現出欣賞魏徵的李密卻置之不用,不排除對這樣一個“不踏實”的下屬的不放心!後來,魏徵歸唐,先歸太子李建成,後歸李世民,這一切行為李世民看在眼裡,心中有數——比不上長孫無忌那種頭上只有自己一顆大樹的人忠誠!

直言敢諫的魏徵,為什麼做不了唐太宗的謀臣!

最後,魏徵有私心,那就是貪愛自己的名聲。

回想上文提到魏徵生前經多次拿自己前後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看,他要幹什麼?自然是想青史留名。這種人幹不了“髒事”——只要是謀臣,就免不了幹“髒事”。

什麼是謀臣?從“謀臣”的“謀”字就能看出來——“謀”字一個“言字邊”,一個“某”,說明“一些話只能對某些人說”,同理自然一些事只能讓一些人知道,那就是“髒事”,諸如替主公毒死個把對手等等,但是魏徵這樣一個極其注重名聲的人,怎麼會幹這些事?!

所以,魏徵最終幹不了唐太宗的謀臣。

當然,這一切,太宗皇帝都看在眼裡,魏徵也心知肚明,君臣合演了一場十七年的大戲!

文:牛奕達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