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兵事,爪牙四布”的于謙,奪門之變時為何坐以待斃?

要說古代的皇位之爭,有弟弟從哥哥手中搶的(唐太宗李世民),有兒子從父親手中搶的(梁太祖朱溫的第三個兒子朱友珪),甚至還有母親從兒子手中搶的(武則天),而要說其中最沒有意義的,當屬明英宗的奪門之變。

《明史》:明代皇位之爭,而甚無意義者,奪門是也。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舉南侵。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蠱惑下率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然後土木堡之變,沒趕走瓦剌,還把自己給搭進去了,一同搭進去的還有五十多位文武大臣和明朝的數十萬大軍,這其中包括明朝最精銳的三大營。

“留心兵事,爪牙四布”的于謙,奪門之變時為何坐以待斃?

關鍵時刻,兵部侍郎于謙臨危受命,扶景泰帝上位,召後備軍勤王,擺開陣勢與瓦剌大軍決戰於北京城外,以一介文臣瘦弱的身軀肩負起守城的重任,最終擊潰瓦剌大軍,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北京保衛戰之後,景泰帝對於謙極盡恩寵。“加謙少保,總督軍務”,于謙辭賞,景泰帝“不允”。改換東宮後,景泰帝賜西華門大宅一座,于謙堅決推辭,景泰帝還是“不允”。于謙有痰疾,御醫開了方子說要用竹瀝(竹子經火烤後所流出的液汁)做藥引子,當時北方地區竹林很少,竹瀝不易取得。景泰帝便帶著隨從到萬歲山,親手為于謙伐竹取瀝。

除了在生活上對於謙恩寵有加外,在工作上景泰帝也是毫無保留地支援于謙。大同參將許貴奏請跟瓦剌議和,于謙反對,景泰帝立馬發公“切責”許貴。景泰帝曾派人去河間採野菜,去直沽捉魚,于謙知道後,以擾民為由勸阻,景泰馬上接受。在人事任免方面,“(皇帝)用一人,必密訪謙”。對於于謙的一些想法,“帝知謙深,所論奏無不從者”。就連最讓景泰帝頭疼的迎復太上皇問題,別的大臣說什麼景泰帝都是“帝不許”,于謙一說立馬“從汝,從汝”,可見於謙在皇帝眼裡的分量。

“留心兵事,爪牙四布”的于謙,奪門之變時為何坐以待斃?

于謙精湛傑出的軍事才能、果敢有為的性格特徵、忠君報國的責任精神、愛國愛民的君子人格,使他受到皇帝的信任、正直官員的擁護以及百姓的愛戴。可以說,景泰年間,明代中央政府的權力運作是也于謙為權力核心的,于謙作為兵部尚書卻兼領朝政,參與各個部門的工作,皇帝和官員都以于謙的意見為指向,以至於奪門之變時,朱祁鎮敲響鐘鼓,召叢集臣上朝時,朱祁鈺的第一反應是以為于謙謀反了。

景帝聞鐘鼓聲,大驚,問左右曰:“于謙耶?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投機分子徐有貞、石亨等人為了擁立之功而撞開南宮大門,迎立太上皇朱祁鎮復位。朱祁鎮復位後,在徐有貞的“蠱惑”下,朱祁鎮將於謙棄市,于謙兒子于冕被判充軍,發戍山西龍門,其妻張氏發戍山海關,隨於謙一同被斬首的還有大學士王文,在北京保衛戰中屢立戰功的範廣更是被凌遲處死,于謙所薦舉的大臣也都被牽連治罪。

“留心兵事,爪牙四布”的于謙,奪門之變時為何坐以待斃?

很多人不能理解權勢如此之盛的于謙為何在奪門之變時毫無反應,最終落的個棄市籍家的下場呢?

談遷認為奪門之變時于謙毫無反應的原因是事發的太突然,于謙沒來得及反應。

《國榷》:於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奪門之謀,懵然不少聞,何貴本兵哉!或聞之倉卒,不及發耳!

這是有可能的,石亨等人正月初開始密謀,正月十六晚行動,而正月十六的白天于謙還和禮部尚書胡濙、吏部尚書王直等起草要求復立朱見深的奏摺,可見於謙事先並沒有知曉石亨等人的計劃。

石亨撞開南宮朱祁鎮還沒睡覺,而當石亨敲響鐘鼓,召叢集臣的時候,天色已經微亮,這中間最起碼有好幾個小時的時間,于謙作為兵部尚書不可能不知道。

石亨等人當晚不過帶了一千兵馬,以于謙當時的權勢加上他兵部尚書的職銜,這麼長時間完全可以調動軍隊去鎮壓這次政變,即便是朱祁鎮等人進入皇宮以後,于謙也完全可以打著勤王的名義攻入皇宮。而“留心兵事,爪牙四布”的于謙在這段時間毫無作為。其中緣由著實令人費解。

“留心兵事,爪牙四布”的于謙,奪門之變時為何坐以待斃?

明末文學家屠隆就這個問題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

屠隆不光認為于謙有足夠的能力鎮壓政變,而且他還認為于謙事先已經知悉了石亨等人的計劃。而他之所以“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只是為了保全大明的江山社稷。

要知道朱祁鈺僅有的兒子朱見濟早早地去世了,按照宗法制,屬於正統的能繼承皇位的只有朱祁鎮的幾個兒子,一旦朱祁鎮政變失敗,朱祁鎮的兒子肯定會受牽連,輕則貶為庶人,重則有殺身之禍,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再有繼承皇位的權利了。而皇位一旦空缺,外藩勢必會對皇位有覬覦之心,到時候難免會有一番爭搶,一旦兵戈再起,受害最深的往往是窮苦百姓。

而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為了百姓不再受戰爭之苦,于謙選擇犧牲自己。明代詩人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的記載也印證了這一點:

景皇帝大漸,石亨等謀擁南內,府尹公(于冕)知其謀,奔扣告變,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于謙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誠憂國家,非為私計。”他不求名利,皇帝給他的賞賜他大多推辭,即便收了的也都是封存起來,從不拿出來炫耀。從這點來看,他不為己。

“留心兵事,爪牙四布”的于謙,奪門之變時為何坐以待斃?

北京保衛戰後,石亨功勞不及於謙,卻因此封侯,心中感到羞愧,於是上疏推薦于謙之子于冕。于謙推辭,因此得罪石亨。從這點看,他不為家。

于謙做官,從不討好上司,在地方任職時,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于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 而對國家有利的事, 于謙也都堅決執行,不怕得罪同僚,不避嫌疑和怨恨。他為人剛直,看不起那些腐敗無能的大臣,也正是因此得罪了石亨、徐有貞之流。

另一方面,于謙還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的忠實擁躉,他的忠誠,從來不是針對於一家一姓,他不在乎誰做皇上,為了國家的安危他可以犧牲掉朱祁鎮,同樣為了社稷的穩定他也可以犧牲掉自己。

“留心兵事,爪牙四布”的于謙,奪門之變時為何坐以待斃?

而反觀朱祁鎮,他的一生最常做的就是被人“蠱惑”。土木堡之變前被王振“蠱惑”,奪門之變後,又被石亨徐有貞“蠱惑”。“謙實有功”和“帝意遂決”之間,只因一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朱祁鎮不在乎你為這個國家做過多大貢獻,不在乎你在百姓心中有著怎樣的地位,他只在乎他的臉面,只在乎他再次登上皇位的正當性。為了這些,他可以不顧兄弟之情,不顧君臣之誼,甚至可以不顧天下蒼生。

歷史何其不公,大明兩百多年最優秀的大臣,偏偏碰上了大明兩百多年最差勁的天子。

歷史又何其公正,英雄終究會流芳百世,為後世人所敬仰。而懦夫奸滑之徒,在他們在世之時尚被世人唾棄,死後更是受盡恥笑和唾罵。

一邊名留青史,一邊遺臭萬年,這大概是對英雄最好的慰藉吧!

“留心兵事,爪牙四布”的于謙,奪門之變時為何坐以待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