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北美“雞娃”教育的代價:長不大的“媽寶男和嬌嬌女”

土爸:一位倡導有效陪伴的老爸,歡迎關注和點贊。

“雞娃”(給孩子打雞血,激勵孩子努力學習,拼搏向上之意)是現在教育現象誕生的一個特殊詞,“雞娃”教育已成了普遍的家庭教育現象。

這種教育現象是當代中國式家庭和父母的寫照,但是“雞娃”並非是我們中國式父母的專屬,在北美家庭同樣深陷其中,並且和我們所面臨的現象如出一則。

“雞娃”教育讓這一代的孩子成了有史以來最“嬌慣”的一代

“雞娃”教育讓這一代的孩子確實有著光鮮的履歷,優秀的成績,專業的興趣特長,但是他們的心理年齡卻停滯不前,當他們成年後,踏入大學、走上職場,突然發現,很多的問題讓他們措手不及。

被父母“幫辦”慣了的年輕人,在離開了父母的庇護和指引後,他們常常不知所措,甚至陷入焦慮和抑鬱之中。

他們生活適應能力極差,內心脆弱敏感,他們的生活上、經濟上仍需要依賴父母提供的幫助。

到這時,“雞娃”的父母們才發現,雖然自己認為培養了擁有優秀成績的孩子,但同時也誕生了有史以來最“嬌慣”的一代年輕人。

可是毫不誇張地說,北美“雞娃”教育養出了一代

“媽寶男和嬌嬌女”

針對這一代年輕人的現狀,米德蘭大學(Midland University)前校長,美國現任參議員Ben Sasse非常擔憂,他直指”雞娃”教育是罪魁禍首,他在2017年

《消失的美國成年人》

一書中指出:

我們的國家正處於成年危機,

太多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成年人是什麼樣的,或者怎麼成為一個成年人

。這不是他們的錯,而是我們的錯,因為我們沒有教導他們怎樣成人,我們的國家需要

重建自力更生的文化。

曾經追求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年輕人形象已被徹底顛覆

按照北美文化傳統,成人禮是每個孩子特別嚮往的事情,因為當孩子18歲開始走上獨立的旅程,他們會離開家獨自居住,自己貸款支付大學費用,並且打工養活自己。

因此,在人們的印象當中,北美的年輕人崇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社會適應能力強,但是這些經典的形象,確被新一代的年輕人給“毀了”,取而代之的是

“媽寶男嬌嬌女”

過度的保護使他們的心理敏感而脆弱

如今的北美大學校園裡生活著很多生活難以自理的“巨嬰”,他們

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不知道交朋友

和選擇社團,他們為要自己洗衣服和家庭作業而煩惱,甚至會

為室友爭吵或者公寓裡發現一隻老鼠,他們會報警或者致電父母求救。

弗羅斯特堡州立大學的一位校長曾在媒體上聲稱,有家長曾經致電他,要求幫助解決孩子跟室友吵架的問題。他深感無奈地說:

“我們這裡是大學,不是幼兒園!”

作為一名州立大學的校長,都要因為這種雞毛蒜皮的事情被家長“求援”,可見這些外國的父母們操心程度絕不亞於中國式父母。

難怪斯坦福大學的一位新生教務主任感慨:

這些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年輕人,卻沒有學會大學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成人生活技能。

她後來在《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寫道:這些年輕人習慣於在父母的建議或幫助下生活,他們與室友一起玩樂的時間都要依靠父母來安排,而且他們連實習工作都是需要父母幫助找到。

他們會因為一些我們認為很微小的理由而鬧著要回家,比如有人因為不喜歡室友或者食堂的飯菜不合胃口。他們會因為考試成績是B而沮喪。

他們不僅是在生活上離不開父母的“媽寶男和嬌嬌女”,

他們的心靈也是既敏感又脆弱

,任何讓他們不舒服的言語和思想,對他們來說都是很大的危險和傷害。

他們會以“情感安全”為由,要求學校取消一些讓他們感到不適的課程和教材。而學校為了學生能夠順利畢業,不得不採取各種措斿為安撫這些脆弱和敏感的心靈。

請回到教育的初衷:培養獨立自主的成年人

在高競爭時代,未來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對父母來說,“雞娃”似乎是抗擊焦慮和獲得安全感的唯一出路,但是“雞娃”卻讓家長們只關心“成才”,而忽略了“成長”。

當年輕人心理疾病的發病率不斷攀升,“雞娃”的代價顯然已經超過了我們所能承受的範圍,我真的要反思一下,如何

養育一個獨立自主的成年人?

專家們指出,應該

加強孩子們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

,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增加孩子的

“自由時光

”,在這個“自由時光”裡,沒有父母的約束和幫助,孩子們自己玩耍,自己玩遊戲,自己交朋友,靠自己思考、解決問題。

增加孩子的“自由時光”,將孩子的自由、快樂童年交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多作自己的主,父母少些幫辦,少些約束,讓孩子釋放自己的天性。讓孩子在沒有父母監管約束中學會獨立自主。

(配圖源於網路,侵聯刪)

文|土爸|歡迎關注我 ,一起學習更多的家庭育兒教育知識,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給土爸點個贊並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