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你家孩子是哪一種?

著名的心理學家拉里·克蘭曾在《豐盛之書》裡寫道:

每個人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健康者寥寥無幾。

所以,在現代,人們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心理疾病這件事, 而且應該重視它,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心理疾病的危害程度或許會比生理疾病帶來的痛苦更大,影響也更深遠。

作為父母,或許你沒有了解過“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更不瞭解它們之間的區別,但這兩個專業名詞,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還是起到不小的作用。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人格失調症”以及什麼是“神經官能症”。

心理學:“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你家孩子是哪一種?

簡單來說,

“神經官能症”患者傾向於把責任強加在自己身上,而“人格失調症”患者則恰恰好相反,他們傾向於把責任推卸給其他人。

就拿孩子來舉例,前者最明顯的反應就是經常把

“我本可以”、“或許我應該”、“要不是我,他也不會……”

等諸如此類的話掛在嘴邊,不論做什麼事情,這些孩子都沒有足夠的信心與勇氣,常常也更加內向、自卑,或者可以說是悲觀一些,因為他們往往總是做出錯誤的判斷。

心理學:“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你家孩子是哪一種?

針對“神經官能症”的孩子,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明確,這並非是一種嚴重心理疾病,不要用特殊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其次,還要了解的是,雖然它並非嚴重心理疾病,但在多數孩子身上存在,

且如果不加以調整,很可能也會演變成嚴重的心理狀態。

因此,父母平時在教育這部分孩子時,最好有更多的耐心去鼓勵孩子,糾正孩子的思維模式,讓孩子相信自己,踴躍去嘗試,而不是在事情還未發生的時候,就已經給出了悲觀的結論。當然,父母要做的是引導者,而不是決定者,否則長期以往,孩子將形成依賴心理。

心理學:“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你家孩子是哪一種?

而針對“人格失調症”的孩子,他們往往認為

“我不可能”、“不會是我”、“我別無選擇”、“要不是他,我也不會……”

等,顯然與“神經官能症”患者表現相反,他們堅信問題並非出在自己身上,而是由別人的錯誤所導致的。

這部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其實要比“神經官能症”的孩子,難以糾正的多,所以父母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引導,且必須引導,否則孩子長大之後進入社會,極度容易成為不具有責任感的人,且一旦出現問題就逃避,把責任推卸給別人,這樣的人其實很難融入社會。

心理學:“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你家孩子是哪一種?

當然,絕大部分孩子其實是“人格神經官能症”,也就是兼具“人格失調症”與“神經官能症”,這也再正常不過,

這是個體平衡的問題,關鍵在於家長後期怎麼去引導孩子,不至於讓孩子走彎路。

父母在幫助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幫孩子走向心智成熟。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父母其實擁有成千上萬次的教育機會,而面對這樣的機會,作為父母,你是選擇積極把握?還是索性漠視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