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遇到問題,“原因論”不行,不妨試試“目的論”,效果挺好

育兒的路上你是不是每天都會遇到各種棘手的問題?

你都解決了嗎?

是不是常常會覺得頭疼不已,為什麼我說的話孩子就是不聽呢?為什麼孩子犯過的錯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呢?為什麼孩子總是跟自己對著幹呢?

恐怕這些問題無時無刻都在困擾著很多的父母,不管自己花費了多少力氣、多少精力都無法去好好改變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原本那個還算聽話的孩子怎麼卻變得越來越叛逆和不乖了呢?這到底是孩子自己本身的問題還是父母教育的方向出了問題呢?

很多的父母陷入“原因論”中無法自拔,卻忘記去想一想是不是我們思考的方式出現了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我們常常把“原因論”用在孩子身上

先來看看什麼是“原因論”,顧名思義凡事總是先找原因,這大概是很多人都習慣用的方法。遇到問題先找原因,然後找到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再去想後面的事情。然而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味地只是去關注事物產生的原因是毫無意義且令人止步不前的。

為什麼?

因為當你把現在所遇到的問題都歸咎於以前的原因,那麼你就為自己找到了推脫的理由。發生這樣的事不是因為我的原因,而是因為之前的某件事造成的結果。

例如今天我給自己定了當天看完一章書籍的目標,可是到最後一刻這個目標都沒能按期完成,於是內心開始自責並且開始尋找原因,發現自己昨晚睡得太晚導致第二天起床時間延後,加上第二天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應對當天的事情,於是看書這件事就被一拖再拖最終也沒能完成。

你看,當你用“原因論”去解釋這件事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關注點都在找原因上,這間接地為自己沒能達成目標而找到了合理的藉口,倘若你沒有為自己設定改進的方式,很可能下一次你又會出現同樣的問題。

育兒這件事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你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尋找原因上,不但起不到你想要的效果甚至更會讓孩子反感。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就能很清楚地瞭解。

我家孩子兩歲半,最近一段時間出現夜裡尿床的現象,當我發現的時候床溼了大半邊,於是我只能和孩子一起換一個方向縮在角落裡睡著。每當這個時候我都特別的生氣,於是我開始找各方面的原因:

孩子是不是喝了很多水?

晚上孩子是不是玩得太興奮了?

睡覺前我是不是忘記提醒孩子去一趟洗手間了?

半夜孩子翻來覆去是不是在提醒我孩子想要尿尿而我沒有引起注意呢?

一系列的原因被我找了個遍,雖然原因找了很多,但是依然駐足不前,沒有任何建設性的手段來預防。我的關注點全都在尋找原因上,對於孩子尿床我總是感到生氣,認為孩子沒有聽自己的話,認為自己沒能夠對孩子有更多的管教,可是這些對於事情的改變沒有任何幫助甚至孩子還會因為我的生氣感到緊張和害怕從而增加了尿床的次數。

“目的論”也許能夠幫你找到新思路

阿德勒認為人是充滿主觀能動性的,“目的論”是讓你摒棄之前的所有結果對自己的影響,關注當下,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它更加鼓勵人們關注當下,從現在這一刻出發,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目標,擺脫以往經歷對自己的影響。

就拿上面孩子尿床的事情來舉例,“目的論”會讓我關注當下,知道了孩子尿床已經是一個發生的事情,自己就算再生氣都於事無補。

那麼當下我應該做的是安撫孩子的焦躁情緒讓孩子能夠平穩入睡;自己找到合適的機會給孩子持續灌輸不能尿床的原因;睡覺前的一些準備工作自己會做

更加仔細;透過繪本講解類似人物行為讓孩子加深理解,從而根本上讓孩子產生意識上的提升、行為上的改變。

育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棘手的問題和難題,當你發現這種方式不能解決你的問題的時候,不妨嘗試著換一種思路,也許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

當然,任何一種方式都不是絕對的,“原因論”和“目的論”都不能絕對化,將兩種方式融入到你的生活中為你所用,幫助你和孩子共同成長才是最終目的。

我是七悅媽,一個兩歲半孩子的媽媽,希望我的一些育兒經能夠透過平臺傳達給您,為您的育兒路上提供一點點幫助!可以關注我一起學習成長!

我是@七悅媽,關注我和我一起輕鬆聊育兒!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