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指標下滑!碧桂園正在被三四線城市懲罰?

文丨西部菌

前不久剛以48億拿下四川最大物管公司藍光服務的碧桂園,又開始了新的“買買買”。

日前有媒體報道,碧桂園將併購蘇寧置業旗下的江蘇銀河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交易對價30億元。

相比房地產開發,物管行業屬於輕資產經營模式,且負債低,收益相對穩定,有著長遠的發展空間,這些年越來越受到房企的青睞。

近幾年,碧桂園多次在這一領域出手併購,足見其在這個賽道上的野心。不過,這或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碧桂園在房產開發主業上的“轉型”焦慮。

碧桂園前不久釋出的2020年財報,就提供了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觀察樣本。

01

相比不少房企在2020年的特殊情況下仍然跑出加速度,碧桂園多個指標的增速,在2020年則出現了明顯的放緩。

比如,最直觀的權益合同銷售金額和銷售面積的增速都跌到10%以下。前者為5706。6億元,同比增長3。3%;後者為673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

儘管說權益合同銷售金額再創歷史新高,但增速明顯走低。

可對比的是,2018年,上述兩項增速分別為31。25%和23。06%;2019年分別為10%和15。2%。

很明顯,三年來,碧桂園的銷售金額和銷售面積增速都持續下滑。

當然,這兩項至少還維持了正增長,已經算不錯了。而還有一些關鍵指標,則出現了負增長。

財報顯示,2020年碧桂園全年總收入為4628。6億元,同比下降4。7%,這是2008年以來碧桂園總收入首次出現負增長。

此外,淨利潤約541。2億元,同比下降11。6%;毛利1009。1億元,同比下降21%。

且值得注意的是,與銷售金額和銷售面積一樣,碧桂園的總營收和淨利潤也處於連續三年下滑的狀態之中。

比如,總營收同比增速從2018年的67。1%降到2019年的28。2%,再到2020年的負增長,幾乎可以說是斷崖式下跌。

淨利潤同比增速也從2018年的32。8%降到2019年的14。2%,再降到2020年的下降10個百分點以上。

換句話說,碧桂園的體量(銷售金額、面積)還在繼續膨脹,但實際“獲得感”卻在下降。且2020年的毛利和淨利的下滑速度都明顯高於總收入的降幅,“增收不增利”的特徵比較明顯。

02

隨著房企融資“三道紅線”出爐,債務問題是每一家房企都必須考慮的第一大指標。

在這個指標上,2020年的碧桂園應該說有喜有優。

讓人欣慰的是,截至到2020年底,碧桂園有息負債總額3265億元,同比下降11。7%;一至五年內需償還的短期債務為1328。8億元,同比下降21。9%。

此外,平均融資成本下降至5。56%。

但是,碧桂園流動負債仍高達1。492萬億元,在2019年的1。398萬億元基礎上繼續膨脹。

以三道紅線的標準來看,碧桂園的資產負債率仍高達87。25%,踩中一條紅線,處於“黃檔”房企之列。

對此,碧桂園方面表示,按照現有的經營的節奏,碧桂園的負債規模會在2021年、2022年逐步下降,以實現在2023年6月30日前穩步變“綠”。

但是,未來2年多房地產市場的走向到底如何,還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碧桂園能否如期變“綠”,只能靠時間來給出的答案。

03

全國範圍內,要說真正具有風向標意義的房企,碧桂園絕對是一個。

這不僅是因為它已連續數年成為“銷售冠軍”,也是因為它是頭部房企中,少有的另闢蹊徑,把三四線城市作為主戰場的房企。

因此,對於2020年碧桂園的全面降速,不少觀察者的第一反應就是,碧桂園終於嚐到重倉三四線城市的“苦果”?

這種疑問背後,確實是有資料支撐。

相比銷售額、毛利、淨利等指標,碧桂園2020年的多項指標中,有一個非常值得關注,那就是其平均售價出現明顯下滑。

財報顯示,碧桂園2020年平均售價為7980元,而2019年尚有8407元,也就是說單價下滑了400多元。

這裡面或許有打折促銷的因素,但在全國平均房價整體邁入萬元時代的今天,碧桂園的單價不升反降,確實值得警示。

要知道,由於重倉三四線城市,碧桂園不到8000元的均價本來就已經遠低於全國房價平均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卻依然下跌,可以說是比較刺眼的了。

它所釋放的三點資訊值得注意。

一,2020年碧桂園的銷售金額和銷售面積,儘管增速已經較低了,但仍有“以價換量”的因素在支撐;

二,毛利、淨利的雙雙下降,與均價的下跌應該有直接關係。

三,三四線城市,或多或少拖累到了碧桂園的速度和效益。

而在當前大城市落戶門檻普遍降低甚至取消,以及棚改紅利式微的大背景下,未來三四線城市的樓市空間,是否還能夠支撐碧桂園的高歌猛進,越來越成為一個疑問。

2020年的多個關鍵指標下滑,以及單價的不升反降,是否是碧桂園發展史上甚至是整個樓市的一個分水嶺,值得觀察。

04

抓住棚改機會,及早搶佔三四線城市紅利,同時把高週轉模式發揮到極致,這是碧桂園能夠相對較早完成規模化,並直到今天仍穩坐國內房企規模化第一把交椅的重要原因。

但在今天,這些有利因素都在發生變化,對於碧桂園來說,並非好訊息。

除了前面說過的棚改式微,大城市落戶門檻進一步降低,供地“兩集中”政策以及融資趨緊,也將限制碧桂園高週轉模式的速度。

此外,前不久住建部發布的相關檔案徵求意見稿,也對縣城的住宅市場作出新的要求:

縣城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6層及以下住宅佔比應不低於75%;縣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過18層。

與此同時,這些年接連出現的質量事故,也為碧桂園對於規模和質量的平衡能力敲響了警鐘。

應該說,這些因素,都是碧桂園亟需作出應對的變數。

當然,地產黃金年代逝去,所有房企都在謀求轉型,碧桂園也不例外。

除了在物業領域“買買買”,碧桂園的一個突出新業務,是機器人。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年2月底,碧桂園博智林機器人專案已招募了4000多名國內外研發人才,在研建築機器人及智慧產品近50款,已遞交專利有效申請3042項,其中發明專利2161項。

努力轉型的精神當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對於碧桂園這樣體量的房企來說,要找到一條能夠像地產開發這樣賺錢的行業談何容易。

且不說,高科技領域的競爭並不比地產行業弱,其規模和收益相較於碧桂園的體量,至少在短期內註定只能用“點綴”來形容。

擁有足夠體量固然可以對轉型的方向有更多的想象力,但同時也還有一句古訓不能忘——“船大難掉頭”。

在房地產市場深度洗牌的今天,已經明顯降速的碧桂園能不能引領房企的轉型?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