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耳朵長小孔是“有福氣”的表現?老話不靠譜,別把疾病當成福

有的寶寶在出生後,身體上會出現一些與人不同的特徵,比如:在耳朵邊長了一個小孔,對此,很多父母覺得特別高興。

因為聽老年人說這種小孔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聰明孔”,也叫“富貴孔”,

表明孩子不僅天資聰明,將來還會發達高升,前途不可估量。

然而,這個小孔的到來卻並不是一個好兆頭。

張洋的孩子就深受這個小孔的折磨,孩子出生時,她看到寶寶耳朵上有一個很小的孔,不過要仔細看才會發現。

當時她就感覺很奇怪,家裡的老人很神秘地說:

“不要緊張,這是一個好事,說明孩子將來有福氣!”

聽了老人的解釋,張洋雖然半信半疑,但看孩子也沒有明顯的不適,也不再糾結這個小孔。

孩子慢慢地長大後,張洋發現小孔開始化膿,經常分泌出一些液體。

雖然在使用抗生素的藥物治療後,小孔的炎症得到控制,病情有明顯的好轉,但症狀時好時壞,一直沒有根治,還經常性地復發,讓她的內心落下一塊心病。

最近,孩子的炎症再度復發,抗生素不再起作用,小孔周邊的面板也已經潰破,不得已只好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結果診斷為:

耳前瘻管繼發性感染,屬於先天性疾病

,不得不進行手術治療。

那麼,這個小孔是一個什麼東西呢?

這個小孔不是福氣的象徵,而是一種先天性畸形,醫學上稱為耳前瘻管,是由外耳畸形而引起的疾病。

此病最早由醫生Heusinger於1864年發現,既會發於單耳,也會雙耳發病,在我國的兒童中,發病率高達1。2%。

此病的形成可溯及到胚胎時期,由第一鰓弓與第二鰓弓形成的耳廓,如果在發育期存在異常,相應的區域就會發生異常或者缺失。

一旦第一鰓弓出現封閉不全的問題,或者結節融合不良,就會變成瘻管。

先天性的耳前瘻管既可能是散發病例,也可能來源於家庭遺傳。

在後者中,

患者雙耳發病的機率達到25-50%

,如果父親患有本病,直系親屬患病的風險可高達35。7倍,對於母親來說,後代患病的風險則為7倍。

另一個現象是,有的患者終生不會出現發病症狀,且佔患者總數的一半。

在臨床上發病的患者,

主要分為感染型、單純型和分泌型三種。

其中,分泌型的瘻管內堆積著皮脂腺分泌物,影響到外口區域,會讓患者引起區域性瘙癢,或者面板隆起。一旦導致感染,耳廓周邊軟組織會發生腫脹和潰破,病情將加劇發展,甚至難以痊癒。

如果患有這種病,應該怎樣進行治療呢?

此病一旦發生過感染,今後更會反覆發作,且感染次數越多,發病率越為頻繁,嚴重的還會久治不愈。因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做手術,除此別無它法。

醫院在臨床上,一般會根據瘻口的位置,而採用不同的方法:

對耳輪腳前型的患者,用區域切除的辦法治療;

對耳輪腳型患者,則在耳輪腳施行梭形切口予以治療;

對外耳道型患者,可在耳前切跡作一切口治療。

在手術治療上,切除單純的瘻管,因切除的組織不多,術中創傷面積不大,優勢非常明顯,但其缺點是有些細小的分支容易被忽略,因而會導致疾病復發。

與此不同的是,

切除耳前組織會擴大手術的區域,涉及到耳輪軟骨及軟骨膜等

。雖然能幹淨、徹底地清除發生炎症的組織,以及感染後遺留的瘢痕組織,但手術中造成的創傷面大。因此,究竟需要採用哪種辦法,還得根據病情再定。

患有這種疾病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麼呢?

注意區域性衛生

對於患有這種先天性疾病的孩子來說,區域性衛生相當重要。平時不能經常對瘻口進行擠壓,以避免出現感染的情況,在洗臉時動作要輕柔,儘量不要觸碰到瘻口,洗後可用棉籤擦乾面板周邊的水分,以保持傷口的乾燥。

情況嚴重要及時就醫

如果發現瘻口有分泌物,或者出現輕微的感染,要及時到醫院就診,請醫生儘快控制局面。

發生大面積紅腫時,是可能出現膿腫的預兆,醫生會進行排膿處理,患者在此後還要定時換藥,才能讓傷口儘快地長好。

由“福氣”變成一場惡夢,說明有的老話不可信,沒有絲毫的科學依據。

如果發現自己孩子的耳朵上長有小孔,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視,早發現早治療,把孩子的痛苦降到最小。

不幸患有這種疾病,特別要重視預防感染,一旦情況嚴重,必須果斷地採用手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