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遼國一味的進攻大宋,就是不去滅掉東邊的高麗!

公元918年王建殺弓裔(建立後高句麗)自立,為了區別之前的高句麗王朝,然後改國號為高麗,充分顯示了他對原先高句麗領土的渴求,為此特意想與當時的契丹人修好關係,以備發展國力。

公元926年契丹國滅掉了當時的渤海國,領土全面與高麗接壤,並且將原渤海國的子民內遷至遼東,由於原渤海國的領土出現人口稀缺,契丹對那邊的控制力減弱,使得高麗開始覬覦渤海國領土,時不時的與當地人進行領土爭奪,直到王建之後的後幾代高麗王進攻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

為什麼遼國一味的進攻大宋,就是不去滅掉東邊的高麗!

公元936年高麗統一了朝鮮半島,極大地促進了高麗領土擴張的野心,與契丹的矛盾逐漸增多。高麗公開吸納原渤海國故民,由於當時契丹與中原交惡,王建遣使後晉,試圖與後晉聯合共同夾擊契丹,以求開拓領土,可還未完成戰略,高麗太祖王建就死了,於是計劃作罷。後來北宋建立,高麗又遣使上表大宋以為策應。

由於契丹遼國經歷了世宗、穆宗和景宗時代內亂不斷,無暇顧及高麗,只好對高麗採取採取姑息態度。

為什麼遼國一味的進攻大宋,就是不去滅掉東邊的高麗!

第一次高麗契丹戰爭(992年—993年)。

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致使國力大損,遼國為了南下侵宋無後顧之憂,於是想要解決高麗問題。公元992年,遼東京留守蕭恆德率領大軍東征高麗,高麗經過激烈的戰鬥將遼國大軍控制在清川江一帶,與其對峙。高麗成宗和大臣經過商議,派遣使者與遼國和談,明確表示高麗為高句麗的繼承者,對渤海領土有繼承權。 考慮到高麗與宋聯盟對契丹的巨大威脅,大軍損失嚴重,於是契丹同意撤退並將鴨綠江以南的女真故地讓給高麗,但條件是高麗與宋斷交和向遼國稱臣。後來高麗與契丹正式建交,高麗按協議也暫時中斷了與宋朝的聯絡(高麗沒有履行契丹的合約繼續與北宋貿易和朝貢)。

為什麼遼國一味的進攻大宋,就是不去滅掉東邊的高麗!

第二次高麗契丹戰爭(1010年—1011年)。

公元1009年高麗發生軍變,高麗顯宗王詢繼位,此時宋遼已經締結檀淵之盟,遼國解決了後顧之憂,於是開始準備徹底消滅高麗這個東部地區的威脅。遼聖宗在蕭太后去世後,趁著高麗內亂,於是親率40萬大軍進攻高麗,大敗30萬高麗大軍,最後攻破高麗都城,高麗顯宗和群臣四處逃亡。遼國由於由於戰線拉得太長,後勤補給跟不上,怕陷入高麗這個戰爭泥潭,於是撤軍,高麗免於滅國之危。

為什麼遼國一味的進攻大宋,就是不去滅掉東邊的高麗!

第三次高麗契丹戰爭(1014年—1019年)。

公元1013年,遼聖宗派遣使者出使高麗,索還鴨綠江以東女真故地。高麗直接拒絕,並且還扣留了遼國的使者,由此引發了第三次遼國高麗戰爭。遼國派遣東京留守耶律八哥為督監率軍十萬伐高麗,高麗以30萬大軍抵抗,遼軍直達高麗都城開京,可惜攻城失敗,只能回撤。遼軍在回撤途中,遭到高麗的埋伏,大軍慘敗損失無數。此時高麗也無力回擊,於是釋放使者,遣使和談,遼國這才退兵。

為什麼遼國一味的進攻大宋,就是不去滅掉東邊的高麗!

遼國在對付高麗方面雖然有優勢,但是一味的強求,只怕會便宜了南方的大宋,這才使得遼國無法全力進攻高麗。畢竟大宋才是遼國的大敵,遼國的目的在於威懾高麗,使其不敢與大宋媾和,以免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