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模仿敏感期”,正確引導很關鍵,3個小技巧要著重掌握

畢加索曾說過:模仿是人類一切學習的開端,然後才是創新,最後是你的自主。

其實孩子從出生起,他們就遺傳了這樣的“基因”,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孩子在成長中

對模仿這件事產生莫大的興趣

我有一位同事經常說,他家的孩子簡直就是個“小演員”,有事沒事就喜歡模仿身邊的大人。

比如蹲在陽臺上學著爺爺養花的樣子;或是站在客廳中央,學奶奶跳廣場舞;還會在爸爸應酬回來後,學媽媽的樣子叨叨爸爸等。

其實模仿大人倒不是什麼壞事,但很多

家長會覺得孩子學習好的不容易

,學習壞得很容易,因此會徒增許多擔憂。

對於孩子而言,模仿是一種本能

從小朋友們的角度來看,模仿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領,也是一種本能,而他們模仿的物件或標準,自然是有趣、好玩。

在模仿的過程中,他們會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

外化為自身的“本領”。

因此,模仿的行為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

而且善於模仿,反而孩子是聰明的體現。

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熱衷模仿的年齡段不同,沒有特殊的年齡標準,所以統稱這一階段為“模仿敏感期”。

“模仿敏感期”對孩子成長起到關鍵性作用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在三歲左右便已經進入到“模仿敏感期”了。此時,他們正在是善於觀察,

對外界事物感興趣的階段。

他們首先模仿的物件是身邊長期陪伴和照顧他們的成年人。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孩子會有“小大人”的模樣

,或是有家長的影子。

因此當寶寶變得愛模仿時,家長別隻覺得他們有趣,畢竟這段“模仿敏感期”對於他們日後的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家長要做好正向引導。

當孩子進入到“模仿敏感期”,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很關鍵

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的模仿很有意思。不過家長也別大意,因為在這期間若是父母能做好引導會更容易養出高情商的娃,而這其中3個小技巧要著重掌握。

技巧一:身教大於言傳,拒絕“照我說的做”

既然孩子到了“模仿敏感期”,家長們就要透過孩子的表現,不斷審視自己的行為。比如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的小習慣,就要儘量避免。

家長也

可以有意識的訓練自己或強化優勢

,帶孩子一起做更靠譜,也更容易讓孩子產生因果聯想的事情。

如果父母過於情緒化,或是有

不守規矩的表達方式和行為習慣

,從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的角度,也要儘量去改正。更不要看到孩子模仿不良習慣時,強加糾正,

或是直呼“改過來,照我說的做”。

技巧二:讓孩子在模仿中體會快樂,感受創造的魅力

在孩子模仿的過程中,家長也要耐心引導,

幫助孩子發現模仿的細節之處,

讓孩子學會細心觀察的方法。

同時,家長不妨幫助孩子完善模仿環節,

啟發孩子在模仿中創造

,帶孩子感受創造的成就感與快樂感。

技巧三:幫孩子尋找“優質”夥伴

當孩子進入“模仿敏感期”的時候,

家長們除了關注家人的行為外,

還要有意識的尋找或培養孩子的“優質”夥伴,為孩子找到更適合的榜樣。

寫到最後:

孩子們的模仿除了一些行為動作,還有一些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情緒或表情管理與控制。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外在表現,但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其實

都是內在的情緒與感知。

因此,想讓孩子在模仿中變得越來越好,家長們也要由內而外地“修練”。

每日一問

:你家孩子都喜歡模仿什麼有趣的行為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