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揭開二胎家庭真相:生為女兒,最怕被父母逼成扶弟魔

最近熱度最高的電影,就是《我的姐姐》了,看完心裡是五味雜陳的,雖然我沒有兄弟姐妹,不能感同身受,但我卻懂得了:

當姐姐,意味著什麼。

(本文包含劇透)

好像每個人身邊都能找到類似的真人真事:

家中的大女兒早早地輟學出去打工,賺來錢寄回去補貼家用,供弟弟妹妹上學;

或者在計劃生育的情況下,頭胎生了女兒,想盡各種辦法:不上戶口、送給別人家養、“雪藏”起來……就為了再拼一把生個兒子。

那個被喚作“姐姐”的孩子,背後有多少看不見的委屈和犧牲……

1

我是姐姐

從我生下來那一天就是

姐姐安然

(張子楓飾)

,在18歲前她一直都是獨生女。可她的父母一向有重男輕女的心態,沒有給安然多少愛,甚至為了生二胎,讓安然裝成瘸子假扮殘疾。

在安然上大學之後,父母終於生了一個兒子。弟弟出生後,父母對弟弟的態度截然不同,家中擺滿了沒有安然的家庭合照。對這個只見過幾面的“不速之客”,安然始終親近不起來。

安然拼命賺錢,計劃著和男朋友考去北京讀研究生。可一場車禍,讓安然的父母意外去世,弟弟沒人養沒人管了。

弟弟成了燙手的山芋,姐姐安然成了唯一撫養人,但她冷臉拒絕:

“我們都沒見過幾次面,憑什麼要我照顧他?我要去北京準備研究生考試,哪有精力帶小孩?”

所有人都在逼安然做決定:

長姐如母,你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把你弟弟養大。

安然準備把父母留下的房子賣了,一半的錢給弟弟,幫他找一戶好人家收養,她也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未來。但知道她的想法後,親戚全都來指責她:

“他可是你親弟弟啊!”

“你這樣對得起你爸媽嗎?”

安然從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現在卻被要求承擔起父母的責任。

“所有人都覺得他是我的責任,明明做錯事的不是我,憑什麼你們都衝我來?”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滿滿的無奈和辛酸。

安然還有一個姑媽

(朱媛媛飾)

,安然是姐姐,姑媽也是個姐姐。

姑媽年輕的時候,考上了西師大俄語系,那個年代的考上大學多不容易!可家裡只能供一個孩子讀書,姑媽把機會讓給了弟弟去讀中專,也就是安然爸爸。

當姑媽想在俄羅斯做生意,又被家裡喊回來,因為弟弟的孩子(安然)出生了,要幫忙照顧,一照顧就是好幾年。

姑媽的一生,不斷在為大家庭付出和犧牲,成為了一個順從認命、放棄自己的姐姐。

姑媽說:

“我是姐姐,從我生下來那一天就是。”

身上所有的委屈不是因為你還不夠好、你讓父母鬧心了……

僅僅因為——你是個女的,你是個姐姐。

沒有人能坦然接受這種不公。

2

現實中的姐姐們

面臨著更為困窘的處境

在安然給弟弟找領養家庭的過程中,姐弟倆的相處讓他們逐漸找回了親情。影片的最後,領養家庭希望安然簽署一份再也不見弟弟的協議,最終安然有沒有簽字,誰也不知道……

影片總會給人留有一絲溫情,而現實總比影片中的故事冰冷得更多。有些來自家庭傷害,可不會因為弟弟是可愛懂事的,就能一筆勾銷的。

在話題“有弟弟妹妹的人看完《我的姐姐》心裡是什麼滋味”中,讓我們看到了現實中的姐姐們,她們面臨著更為困窘的處境。

“本來是要送走你的,你一去別人那裡就哭,你妹妹很乖,只好把她送走了。”

“找不到你弟,你也別回來了。”

“你弟以後還得靠你買大house。”

有了弟弟後,最討厭的那句話就是:

“你是姐姐,你要讓著你弟弟。”

“姐姐要讓著弟弟”,這樣的關係,多少有點重男輕女的意思;

明明是同一根藤上的姐姐和弟弟,身上卻揹負著父母截然不同的期待和愛。

1996年李玉執導的紀錄片《姐姐》中,有一對龍鳳胎,在準備剖腹產前的家庭會議上,大家決定先拿女孩出來,賦予她姐姐的名義,因為姐姐可以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去照顧弟弟。

懂事二字是父母對姐姐最大的期待,

從小到大,優待都是留給弟弟的,犧牲都是留給姐姐的。

她聽到最多的話也是那句:

你是姐姐,你應該讓著弟弟

當我跟我的閨蜜吐槽起這些故事,

她說自己不生二胎,是因為不捨得讓女兒當姐姐。

她自己就是個姐姐,深有感觸。

生為女兒,最怕的就是被父母逼成“扶弟魔”。

“你是姐姐”這句話,是無數女孩這一生都無法驅散的人生霧霾。

3

有個好父母比好姐姐更有用

請愛你的每一個孩子

剛好在前幾天,我看到一則新聞,堪稱現實版的《我的姐姐》:

20歲女孩獨自養活3個弟妹欲輕生。

據瞭解,女孩的父母離異,很小的時候媽媽就走了,爸爸也不管他們。

她作為老大,為了養活兩個妹妹一個弟弟,十多歲就出來打工。

“他們不管,我不能不管啊!”

早已不堪重負的她,在3月23日上午,選擇了跳河。還好民警及時趕到,把女孩從河中救了上來。女孩說,她已經不止一次想過自殺了,兩隻手腕上,數十道割痕觸目驚心。

父母尚且未必盡撫養義務,生而不養,所有的負擔就該長姐來抗嗎?

其實電影《我的姐姐》是有原型的,來源於2013年天涯論壇的一個帖子——

《父母去世後,我把兩歲的弟弟抱養了出去》。

樓主的父母在女兒不同意的前提下,執意生下弟弟,就算女兒說要是有二胎就沒有她,父母依然沒有猶豫過。

女兒和家裡斷絕關係,大學期間沒有回過家。父母想要挽回女兒,不是因為親情,而是

因為感到自己力不從心,想讓女兒一起照顧兒子,

更重要的是為了女兒名下的兩套房子,現在想要回來,統統轉給兒子。

在姐姐23歲、弟弟2歲時,這對父母意外去世。姐姐拒絕撫養,也拒絕把名下的一套房轉給弟弟。和電影中的安然一樣,她受到了身邊所有人的指責。

弟弟在親戚家之間送來送去,誰都不肯撫養,姐姐最後的選擇是把弟弟交給一戶想要兒子的農村人家,並提出以後和弟弟永不相見。在她大學畢業後,把自己名下的兩套房賣了,在一線城市買房結婚生子。

她在帖子中說道:

我很慶幸選擇了放棄這個所謂的親弟弟,很簡單,如果選了他,就毀了我自己的一生。

真實的生活,可比劇情鋒利多了。

如此壓抑的原生家庭,姐姐們想要遠走高飛不是沒有道理的,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拼命地讓那些女孩子們讀書,

就是因為姐姐們想要改變命運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除了努力去到一個更好的環境,姐姐們沒有什麼別的出路。

安然弟弟跟姐姐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的爸爸和你的爸爸,好像不是一個爸爸。”

弟弟的爸爸會給弟弟做紅燒肉,而姐姐的爸爸什麼都沒能給姐姐,當然不是一個爸爸。

在電影的背後,我們該思考的不是安然是否有義務撫養弟弟,而是那些重男輕女、沒有好好發揮家長職責的父母們。

在上文提到的1996年紀錄片《姐姐》播出後,社會的議論給這個家庭帶來很多困擾,但也讓這對父母開始重視自己的問題,調整了對姐弟的教育方式,給姐姐更多的關愛和尊重。▼

做個好父母比做個好姐姐重要,有個好父母比有個好姐姐有用。

想對所有爸媽說一句:請愛你的每一個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