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自私”的公公,竟然是全家的幸運?

OK媽說:

不知道咱們號的爸媽們是獨自帶娃的多,還是有老人來幫忙一起帶的比較多?(大家都有哪些酸甜苦辣,可以文章最後留言裡,一起敞開了聊哦~)

今天先分享我的

好友S

a

sa家的故事,因為她家那位看似“很自我、不愛擔事”的公公羨煞眾人!

文:Sasa

01

女兒在上託班之後,我們決定請孩子爺爺來幫忙,奶奶還留在山東老家上班。

公公答應接下這份差事,我心裡自然是開心和感恩的。但是一來,我就發現公公挺“北方”——“自我,邊界分明,除去約定好的部分、絕不會多做半點事”。

比如在“

家務分工

”上,他除了做飯、搞廚房和他自己的臥室衛生,其他洗碗、洗衣服或者其他房間的衛生,一概不管,而且真

就是不管。

哪怕桌上看到髒東西,哪怕他有空,他都不會多擦一下

帶娃職責

上,他只負責工作日放學接娃和做一頓晚飯。只要我們到家,他就立刻

“下班”,

只管自己吃完飯,踏踏實實地下樓遛彎去。

週末也絕對是

“雙休”

,除非我們提前和他預約需要在家吃頓午飯,要不然他一定早出晚歸,

把自己的行程排得滿滿的。

我自然知道公公能分擔一些已經是對我們莫大的幫忙了,其他該我們負責的確實要自己承擔起來,

但有時也會覺得不太適應,一定要分得這麼清楚嗎?

02

很快我發現,

公公的“你我分明

”,看似有點怪,也“

略顯固執

,但其實他是在給我們建立良好的邊界感,這樣兩代人彼此之間的情感負擔都會比較小。

公公剛來那會兒,我們最大的擔心是,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會和他有衝突。

我們怕在管教孩子時,他突然插手進來,擾亂了我們好不容易立下的規矩;或者孩子犯了錯我們講著道理,他忍不住說沒事沒事……

老人插手會打破對孩子教育規則的一致性,也會影響到長幼輩的關係。

所以最初我比較注意,儘量不當著公公的面教育孩子,就怕他參與進來,不好處理!

只是日子一長,總還是會憋不住的。有一回給女兒洗澡,不小心把水弄進了她眼睛,她開始哭鬧不休。我一心只求女兒快點消停,但女兒偏偏不配合,怎麼哄都不行,還把水拍得我身上地上都是。我情緒有些失控,啪啪給她屁股上甩了兩下。瞬間浴室像炸了一樣,充斥著刺耳的哭聲尖叫聲。

我突然想到公公還在家,心想公公肯定要過來詢問了。我豎著耳朵聽浴室外的動靜——但好像並沒啥,只是剛沒開的電視機打開了。

女兒還是沒消停地哭鬧。過了會兒,電視機聲音沒了,心裡正“咯噔”一下的時候,我聽到了家門被關上的聲音。在我終於搞定女兒走出浴室後,發現公公已經出門了。

一兩個鐘頭後公公回來了,他沒有任何異樣,很高興地對我女兒說:“爺爺給你們買了最愛吃的香蕉。”

後來相處久了,我發現

每次只要我管教女兒的動靜大一些,他就會開啟他

固有的應對模式

——

先走進他自己的房間關上門,開啟電視,

音量調到比平時高一些

(這大概屬於眼不見為淨、聽不到就好);

如果我的嗓門更高了,女兒哭得更慘烈了,他就會直接悄悄外出,

“一走了之”。

其實他壓根就沒打算要介入我們對女兒的管教

。正是公公 的“事不關己”,才讓我們教育孩子沒有不必要的負擔!

03

年前我一個衝動把本來挺實用的舊車賣了,買了輛自己心水很久但是“華而不實”的車。好看是好看,但空間比原來還更小了。

鮮感過後,

突然覺得心虛,因為就算是我自己的爸媽都會覺得我浪費,所以想著公公會不會也覺得我們不懂得過日子。

不過反正公公平時也不太坐我們的車,我也就沒有跟他老人家提及。

結果沒過幾天,我把車停到樓下,剛準備開啟車門回家取個東西,就看到公公迎面走過來。

心裡咯噔了一下,不知道公公會是什麼態度。

沒想公公先是一愣,然後特別“捧場”地說,“換新車了啊,挺好挺好,確實洋氣不少啊!

這著實讓我有點意外,和我印象中老一輩的態度相差太大了。公公的態度也讓我一下子放鬆了下來。

原來,懂得邊界感的人,也更懂得尊重他人,不會給人帶去思想負擔。

那一刻,我突然為我之前有時覺得

公公在家務上“幫得不夠多”而感到慚愧,這種“分工明確,界限分明”

恰恰是給家庭提供了良好的情緒氛圍。

公公一直保持著每天晚飯後遛彎、週末一早“出逃”的生活方式,逛遍城市裡的公園景區、大街小巷、花鳥魚市、舊書市場等等。看似很自我、總顧著自己“找樂子”,但回過頭來,最划算的還是我們,因為

他給我們這個家庭帶來了更多的愉悅情緒,而沒有負面情緒,這對一個養育孩子的家庭來說,非常寶貴。

外面逛舒坦後回到家的他,會跟我們分享見聞,表現出來都是很喜歡這座城市,對現在的生活也很滿意的樣子,讓我們很放心。

他也保持著自己一直以來的興趣,把這一年來穿街走巷聊出來的素材寫成劇本(這是他持續了幾十年的業餘愛好),還拿到了幾萬塊的獎金。

他這種凡事“多為自己考慮,絕不多管閒事”的方式,會讓我們兩代人

相處起來非常輕鬆,沒有情感包袱。

我也從此卸下了“跟長輩相處”需要背的思想包袱,倒不是說

不用顧及長輩感受,而是

不需要過於提心吊膽地想著長輩會不會生氣、介意。

從未把自己定位成“付出型”的角色,而是“實現自我價值”優先,

這是公公縱使退休生活在陌生的城市,也同樣積極樂觀的心法。

同時,

我也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不只因為家有界限感的長輩,更因為我從中充分理解和體會到了界限感所帶來的價值。

OK媽最後說:

今天和大家分享有邊界感的老人,並不是想強調老人要有邊界感,大家也一定不要“要求”自家的老人要能這樣。

就像我之前和大家分享的那樣,我自己的媽媽,是親媽、不是婆婆,就是一個缺乏邊界感的長輩,很多時候我也會很困擾,因為生活中所有和她相關或不相關的事,她都想要來

控制

但是,

心一下

我並不想去改變她,因為那就是一個真實的她,她出發點是好的、而且她真的夠操心!

不過未來我們倒是要不停提醒自己成為一個有“邊界感”的長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