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看哭:二胎家庭,姐姐該不該盡“母親”責任?

這幾天,朋友圈突然被一部電影刷屏——《我的姐姐》。

“真實、殘酷、戳心”成為最多的評論。作為一枚貨真價實的二胎家庭姐姐,看完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李銀河老師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

可再好的故事,如果沒有現實做支撐,也無法戳中內心深處可不觸碰的痛。

電影故事據說來源天涯“洩憤帖”。說是有一個姐姐,獨享了21年的父母寵愛,在讀大學那年,她的父母不顧她堅決反對,為她生了一個“弟弟”。從此姐姐選擇與家庭決裂。

姐姐說,她的絕望和無情來源於父母在“要胎兒還是要女兒”中,選擇了前者。然而父母沒有想到的是,對於傷透的女兒心來說,時間不是良藥。姐姐從此寒暑假不再回家,連過年都一個人躲在外地。

姐姐從媽媽懷上弟弟的一刻,似乎一眼看穿人間悲涼,噩耗也很快傳來,父母不幸雙雙車禍身亡,留下一個嗷嗷待哺的弟弟,要她撫養。

選擇親情還是前途?被道德綁架還是低頭認命?帖子裡的姐姐,沒有太多關於人性的博弈,因為從一開始,她對這個弟弟充滿了“無邊仇恨”。

姐姐不惜與所有親人撕破臉,將弟弟送人,迅速賣掉自己名下兩套房產,然後遠走他鄉,逃離原生家庭,從此過自己的幸福生活。

然而電影裡的姐姐,卻依然在掙扎,她想為自己活一回,可身邊那麼多聲音不斷衝擊她的大腦:“你是姐姐,你有責任,你不可以自私……”

姐姐最終做出了什麼樣的選擇,我們不得而知,導演或許也力求在殘酷現實的生活情境裡提煉一絲暖意。

然而,看著帖子,又看看電影,很多人在心疼電影裡姐姐的無助,很多人也在痛罵現實裡姐姐的無情,卻又言不由衷道出最真實的心聲:棄養弟弟,才是符合人性的收場。

一部《我的姐姐》,揭開二胎家庭最後的遮羞布,仔細去看,那些二胎家庭的殤,到最終都逃不過“伏弟魔”的咒語。悵然……

01

父母欠下的生育債,究竟誰來還?‍

“長姐如母”,似乎是這個社會從古到今對“姐姐”身份的標註。

電影中,由張子楓扮演的姐姐安然失魂落魄來到車禍現場那一刻,“撫養弟弟”成為懸在了她的頭頂的重磅炸彈,不斷遊說她接納現實,順從天命的,正是另一個姐姐——她的姑媽。

“我是姐姐,生下來那天是,一直都是。”

“認命”和“放棄”是姑媽“姐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所以,當年優秀如她,為了供弟弟讀中專,姑媽主動選擇放棄讀書;

人到中年,當姑媽終於有機會為自己鹹魚翻身時,為了幫助弟弟的孩子帶孩子,她再度放棄俄羅斯的生意,以無畏精神,繼續回家做一名光榮的犧牲者。

每一個“姐姐”不都是這麼過來的嗎?姑媽一邊忙裡忙外處理後事,一邊見縫插針對安然洗腦。

一聲“姐姐”,似乎就是一輩子不可推諉的責任,彷彿唯有犧牲自我,成全家庭,才是做姐姐的“本分”。

“可你有沒有想過我的以後的生活,我也要結婚生孩子的呀!如果我養他,我的這輩子就完了!”安然反駁。

作為一個家族裡的兩代姐姐,姑媽和安然都是從小不被待見的女孩, 她倆從小學會被迫奉獻和給予。但由於年代的關係,姑媽成為逆來順受的受害者,而安然選擇了反抗命運。

可以說,姑媽和安然的命運互為映象,也在互相映照。

從一開始,安然就反對父母生育第二胎;可父母雙雙意外,弟弟這個生命卻成為安然的責任。

“明明做錯事情的不是我!”安然在聲嘶力竭地質疑,可在所謂的道德面前,這句發聲顯得那麼弱不禁風。

父母欠下的生育債,憑什麼要讓女兒還?難道就因為她是姐姐嗎?

可她也是個二十剛出頭的孩子啊,正是應該享受人生芳華的時候,為什麼要讓她承擔沉甸甸的人生重擔?

童年裡,她沒有享受同齡人的快樂;成長後,卻要她加倍承受同齡人的負擔。

對於姐姐,命運似乎太不公。

02

孝順,並不意味著自我犧牲

“你是姐姐,你就應該讓著弟弟!” 這幾乎成為現實二胎家庭裡的箴言。

於是,小時候,好吃的先讓給弟弟吃,好玩的先讓給弟弟玩;長大後,父母的積蓄先照應弟弟,父母的家產也理所當然給弟弟。

然而,臨到父母養老,姐姐卻需要“公平地”承擔一半。

是誰規定了如此不公的制度?似乎沒有法律條文,可實際上,有多少姐姐在生活裡選擇接受,並默不作聲?

我有一個遠方姑媽,一口氣生了三個女兒,只為拼一個兒子。所以,當兒子出生,他的一生集所有寵愛於一身。

姐姐們結婚前,所有的工資如數上交,“留著給弟弟買房娶媳婦”,是姑媽對三個女兒從小灌輸的思想。

後來,女兒們陸續出嫁,沒有太大排場,也沒有什麼嫁妝。即便如此,孝順的女兒們也沒怎麼計較。

其中有一個小姐姐,我走動的比較多,在她結婚前,我們曾經聚過,聊過。

姐姐說:她其實想要一輛小車,風風光光把自己給嫁了。

“你賺的工資又不少,自己買車唄!”我有些不理解。

姐姐嘆了一口氣,幽幽的地說道:姑媽已經明裡暗裡表示,那些錢要留著給弟弟買房娶妻,她不知道該如何開口是好。

自己的賺的錢,卻不好意思要。姐姐的尬境背後,這份苦澀只有自己知道。

結果自然是,姐姐沒開口,車也沒有買成。但是沒過幾年,姑媽家住的那一片拆遷,賠了幾百萬。

兒子的房款有了著落,娶媳婦的錢也變得充裕,但從頭到腳,拆遷款下來,沒有一分落到女兒手上,就連前些年女兒們自己賺的錢,也依然捂在姑媽的口袋,一筆勾銷。更戲劇的是,後來姑媽意外身亡,姐姐們在處理後事中,各自平均承擔了相應的費用。

很多親戚都在背後悄悄感慨姑媽生前偏心,也由衷感嘆三個女兒的大度和孝順。

可“孝順”二字背後,卻是姐姐們被綁架的半生,究其根源,逃不開“伏弟魔”三個字的詛咒。

從古至今,兒子成為傳承香火的命脈,女兒在嫁出去之前,似乎唯有把父母賦予的生命之恩典還盡,才是作為一個女兒的本分與孝順。

一個“孝”字,“子”承“老”人;說的是“孝順”,實際上更多在於“順從”。姐姐不得不以犧牲自我來順從老人的心意,成為父母眼裡期待的“好孩子”,“好”的背後,實際上是每一個“姐姐”內心無邊的恐懼:

越得不到愛,越恐懼失去;於是拼盡一切給予;明明感受不到愛,卻偏偏認為父母怎麼做都是愛。

孝順是美德,卻不該自我犧牲。

03

被愛過的老大,才有愛老二的能力

生命不能選擇,出生順序不能選擇,家庭不能選擇。雖說親人之間是“打斷骨頭連著筋”,但弟弟不應該成為姐姐的債。

電影中的安然,羽翼未豐滿,卻需要獨自抗下所有生活的難。當姐姐的身份成為套住命運的枷鎖,“逃離”是她唯一能夠想到的出路。

她想攢錢去北京,她想躲避這個家,躲避一切她無力承受的現實。

安然不止一次歇斯底里,可好在,她的身邊還有默默愛著她的男友,以及默默支援她的舅舅,讓她的心漸漸柔軟。

愛,需要雙向流動,才會融進心裡。

弟弟不再是那個霸王,即便姐姐一次次將他推開,他卻告訴姐姐我的世界只有你。

弟弟伏在姐姐的肩上,在姐姐耳畔低語:你的身上有媽媽的味道。

弟弟哭著說:我喜歡去寄養的家庭……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孩子需要關愛和照顧,就像一個杯子需要不斷蓄水。”

弟弟如此,姐姐也一樣。

被愛過的大寶,才有愛老二的能力。

“施與受”,一樣需要持平,唯有如此,老大的內心才不會產生黑洞,缺乏愛,缺乏安全感;與此同時,老二的心理也不會因為愛太滿,失去愛人的能力。

二胎家庭,縱然父母無法一碗水端平,也不要忘了,你的孩子,女兒、兒子,都是平等的個體。

愛,給的均勻,生活才會穩定。哪怕未來遭遇風險,親人之間篤定抱團,就能迎風劈浪。

我是諾媽,成長路上的男寶媽,教育專業,媒體從業,專注孩子成長研究,為父母提供有價值的育兒之道。關注我,一起成長精進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