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失落的衛星》:萬有引力與質量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閱讀《失落的衛星》的原因是它位列2020年度豆瓣中國非小說文學榜首,來頭不小,於是抽空讀完。書也並不厚重,五個斯坦國的遊記也不花太多時間,因為對它的期待很高,所以讀完之後有些許失望,這部遊記並不深刻。

大部分中國人和中亞這幾個斯坦國的聯絡近乎於沒有,而我第一次接觸也是本科時和室友一起選修伊斯蘭教與現代社會這門課程,教授時而從歷史講解中跳脫出來,談一談當今的斯坦國現狀。唯一記憶深刻的就是,教授說土庫曼特別封閉,簽證很難拿,但是土庫曼的美女特別多。我猜測教授自己也是沒去過土庫曼的,但他為什麼有土庫曼美女多這個論斷就不得而知了。讀完這本書才明白原來哈薩克是個大國,陸地國土面積世界第九,身處中國實在是太容易忽略同樣是大國的其他地方。

回到作品,除開土庫曼沒去成之外,其他四個斯坦國作者都花了一番工夫去探索,包括瞭解歷史、學習語言、花費金錢、忍受疾病,因而我很欽佩作者,他不愧於是遊者,人在路上,敢於去探索我不太敢去的地方,為我們揭開異域神秘的面紗。但作者的洞察能力並不高明,揭開面紗恐怕只能揭開一點點。書中有一半的篇幅實質上是在科普歷史知識,令人眼花繚亂的名詞,並不能為這本遊記加分。畢竟本地人都在謀求新出路,為何局外人還要執著於歷史喋喋不休呢?

記得某位偉人有言:過於沉重的歷史,對於一個民族而言也許並非好事。我們需要故事,故事才是支撐理論的根源。吉爾吉斯祖先認同是誰,塔吉克的祖先認同又是誰,烏茲別克的領土又如何如何,這些論斷經由作者提出後,作者應當從當地人的例項中加以輔證,遺憾的是作者似乎並不熱心於和當地人建立聯絡進而瞭解他們真實的看法,而是滿足於點到為止,記述完歷史之後闡發自己的論斷。說實話,我也不太能信,即便是有當地人例項也不能盡信,何況是沒有例項!畢竟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今天我追崇成吉思汗,明天我就能改宗帖木兒,只要我臉皮厚,尷尬的就是別人。

作者在中亞主要就是追念歷史,沿著重大歷史事件前往各個小鎮小村,憑弔感言。這個思路就是咱們一般的玩法,可是在深度方面,這種走馬觀花的旅遊方式就顯得很膚淺了。人才是一切的核心,不和人發生聯絡,踏遍千山也枉然。這也是為啥我很佩服傳教士這個群體,他們除了外語頂好之外,是真的在認認真真和另一個文化核心的群體建立起真正的聯絡,儘管傳教士的行為帶有顯然的傳教目的,但就建立聯絡而言他們很牛。作者似乎除了在晚上喝酒,並不有意地去探索中亞人的內心,而這恰恰是我最感興趣的。作者確實交了不少朋友,但基本流於淺顯,“幸運”小弟的故事稍微有些意思,但遠遠不夠。

做個對比,我去年求職季讀了何偉的《尋路中國》,這也是一本奇書,內容充實同樣是帶有遊記性質。前半部分在華北,後半部分在江浙滬沿海。華北部分一是記錄何偉租車沿著長城行駛的見聞,沒有太多廢話,不談過分的歷史,基本是巧妙地插入一句兩句精闢的見解。二是記錄何偉在京郊租房的生活,忠實地記錄了農民房東發揮智慧辛勤創業以及當村幹部的奮鬥,這就是細節。

江浙滬部分主要就是記錄一家胸罩搭扣製造廠從無到有克服技術苦難和用工問題逐步發展的歷程,這就叫細節。讀者看完尋路中國,能夠體驗到百廢待興狀態下的中國人,是如何像野草一樣,頑強地尋找機會生存致富。而看完失落的衛星,拋開作者自帶歷史背景介紹,真的體驗不到太多東西。不過一顆勇敢的心是一切的基礎,作者是勇敢的,假以時日,對社會的觀察想必能更上一層樓。

最後我覺得作者提出的這個比喻非常好——失落的衛星。大國比如美國、俄羅斯、中國這種,就像是行星,體量大吸引力強;而地緣政治複雜的小國們,則是圍繞行星運轉的衛星,甚至一些是人造衛星。行星體量的改變,對衛星的引力也會變化,行星則會改變自身的軌道,始終尋找平衡。大國有大國的苦,小國也有小國的苦,世人皆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