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否定,孩子越失敗!無數父母后悔看晚了......

昨天大學同學曉敏在微信上向晨媽訴說了這樣一件事:

這次期末考試兒子考得不好,曉敏想讓他趁著寒假查漏補缺,好好提升成績,又是給他借下學期的資料,又是忙著給他報補習班。

孩子想出去打籃球,曉敏說:哎呀你考這麼差,怎麼還有心思出去玩?

孩子跟朋友打個電話,曉敏也忍不住說:光想著出去玩,就不是個愛學習的料!

被媽媽這麼“打擊”了好幾天,孩子終於受不了了,和曉敏大吵一架,現在都還在冷戰,家裡的氣氛降到了冰點。

父母們總是懷著一腔好心,想要指點孩子、幫助孩子;

但很多時候,我們出自本能的嘮叨和否定,不僅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還會造成親子關係的誤解和惡化。

知名歌手李宗盛和父親的關係,一直都不太親密,之前參加訪談節目,也幾乎沒有提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

他在歌裡這樣形容父子關係:

“對比憂心忡忡的母親,更像個若無其事的旁觀者。”

李宗盛從小學習成績很差,唯獨痴迷音樂,而父親一直覺得搞音樂“不務正業、不靠譜”。

李宗盛一直都在拼命努力,試圖證明自己的才能給父親看。

直到後來,李宗盛憑藉自己的驚人才華,成為了樂壇領軍人物,卻始終沒有等到父親的一句當面稱讚。

在他內心深處,對父親的期待永遠成了一份空洞的遺憾,難以彌補。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像李宗盛爸爸一樣的父母。

他們想給孩子好的選擇,最後的結果卻與他們的初衷背道而馳,不是家長用心不夠,只是因為一些溝通方式不恰當、不得體。

恰如一句西方諺語所說:

“地獄之路往往是由好的意圖鋪墊起來的”。

寒假在家,請我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言辭,避免以下幾種溝通:

否定孩子

曾經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從小到大被否定的孩子,長大是什麼性格?

一位匿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他說,自己從小就是在父母的否定聲中長大的,事事都被安排好,做錯了會被說教,比不過別的孩子會被說教,就算在公共場合,也會隨時被甩臉子。

慢慢地,

孩子長成了一個懦弱敏感的人,總是想討好別人、希望得到認可

,害怕給別人添麻煩,出了什麼事就習慣往自己身上推。甚至讀了大學離開了父母也沒有好轉,甚至產生了強烈的厭世心理。

很多父母總是會去習慣性地否定孩子,犯一點小錯誤,就嚴厲責怪管教,對孩子取得的成就視而不見。

導演姜文曾經在訪談中吐露過自己深埋心底的秘密:自己人生最失敗之處,就在於和母親的關係。

姜文說了兩個令他一生難忘的細節:

他考上了中戲,激動地拿著通知書回家告訴母親這個喜訊,沒想到母親只是淡淡看了一眼,就把通知書扔在一邊:“你的一盆衣服還沒洗呢!”

後來,姜文賺了錢,給母親買房子,但母親堅決不願去住。

母子間的隔閡橫亙了一生。姜文最後難過地說:“我真的不知道怎樣做,才能讓她高興。”

長期生活在被否定的語言環境下,孩子一般會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對父母逃避、疏遠,

另一種則會成長為“討好型人格”,習慣性地遷就他人,來獲得自我價值感。

得不到肯定的孩子,會生活在父母鋪就的陰霾底色之下,成為伴隨他們一生的心結和陰影。

請多給予孩子們一些讚許和信任,幫助他們樹立好直面生活的底氣和信心。

不斷拿孩子作比較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

把3個孩子都送進斯坦福名校的明星媽媽陳美齡曾坦言:她從來不會將孩子與別人作比較,哪怕是親兄弟,她也從不會說“快向哥哥學習”這樣的話。

她說,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沒有必要去比較。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對自我的認知,往往是建立在對環境反饋的基礎上的。

前段時間,南京一個叫天天的孩子,因為爸爸經常拿他和別的孩子作比較,氣得離家出走。

他給爸爸留下一張紙條:

“以後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

別去責怪孩子的極端行為,我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在這之前他積攢了多少辛酸和委屈。

一味拿孩子去比別人,挫傷的不僅是他們的自尊心,更會破壞他們的安全感,時間久了,父母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關係會愈發疏遠。

如果真要比較,就請拿孩子自身的變化來對比吧,關注他的變化,肯定他的進步,就像海明威說的那樣:

“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是優於自己。”

包辦強迫

父母對子女的愛,應該是一場得體的退出,而不是曠日持久的佔有和包辦。

尹建莉老師曾經說過:

“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就是和孩子分離,促使孩子獨立。”

和孩子分離,意味著隨著孩子不斷成長,心智日趨成熟,父母要逐漸降低對孩子生活事務的參與程度,為孩子獨立自主地生活逐步讓出空間。

為人父母最忌諱的習慣之一,就是下意識去包辦、控制,強迫孩子去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還記得那個12年不回家過年,拉黑父母聯絡方式與家庭決裂的北大留美博士王猛嗎?

他寫了一萬多字的長文,控訴父母對他這些年來的操控:

“我母親一直強行把我關在家裡,按照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小時候被媽媽強迫穿上裙子,滿足她對女兒的幻想;

小學老師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表演,但是王猛的母親堅持給他穿長褲;

王猛小學的時候參加奧數考試,後來發現隨身帶的資料夾被別人劃破塗黑,回到家母親聽說了這件事,卻沒有安慰他,反而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上高中之後,王猛曾多次要求到外面上學,但被父母以各種理由勸說,留在離家近的普通學校;

生活在這種密不透風的關愛之中,王猛的情緒也逐漸走向極端。上了大學之後,

父母託人照顧他,他下意識覺得這也是父母的“遠端操控”......

後來,王猛的父母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對兒子的影響,他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過度保護和掌控孩子的行為,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內心的感受。

美國教育家弗洛姆說過:

“檢驗一個母親是否真正具有愛的能力,就看她是否願意分離,並在分離後繼續愛著。”

獨立自主的精神,是孩子們將來安身立業最重要的心理基礎。

米藍曾經看過非洲豹捕獵的故事,成年的非洲豹,會帶著自己的孩子追趕獵物,每當快要追上的時候,就會突然停下來,讓小非洲豹繼續追趕。

小非洲豹正跑得上氣不接下氣,看到爸媽的舉動,也會下意識停住。

這時,成年非洲豹就會用嘴咬小非洲豹,催促它們繼續往前跑,不要停歇,直到小非洲豹繼續動身追趕獵物為止。

有人說,世界上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唯一一種以分離為目的的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深以為然。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有一句名言:

“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蹟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愛的傳遞過程,是雙向回饋的。你以愛滋養孩子,孩子會回報你更多的愛。

願我們都能加倍努力,成為孩子信任深愛的父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