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哭了”不僅安慰不了孩子,還可能惹反感,聰明的父母這麼做

孩子們的眼淚窩總是很淺,遇到不高興的事,他們可以不顧場合地嚎啕大哭,雖然大哭是孩子的情感流露,但是在大人眼中,哭泣卻被賦予了很多負面的象徵意義,比如說軟弱。孩子們的哭聲會讓父母瞬間陷入到厭煩的情緒氛圍中,所以在孩子大哭時,一旁的父母常會不耐煩地說上一句“別哭了!”

或許父母自以為是在安慰孩子,但是“別哭了”這句話通常只會讓孩子更難過。

“別哭了”不僅安慰不了孩子,還可能惹反感,聰明的父母這麼做

面對孩子的哭泣,聰明的家長不與孩子為難,“別哭了”只會讓孩子哭得更嚴重

週末的時候,囡囡因為不想要去上鋼琴班而大發脾氣,撕心裂肺的哭聲在響徹樓道。雖然囡囡媽也很心疼女兒,但是她覺得自己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妥協。於是她一邊對孩子大聲說“你別哭了!”一邊忙著給孩子收拾上課用的琴譜,就這樣母女倆僵持不下。

過了一會兒後,鄰居王阿姨過來敲門,囡囡媽很不好意思自家孩子的哭聲打擾到對方,連忙向王阿姨道歉,不過王阿姨卻笑著說,

“父母有原則是對的,但是一句‘你別哭了’可是止不住孩子的哭聲的!”

“別哭了”不僅安慰不了孩子,還可能惹反感,聰明的父母這麼做

隨後,王阿姨上前抱了抱執拗大哭的囡囡輕聲安慰道,“阿姨知道你學琴很累,哭累了就休息會兒。我家女兒也學琴,不過雖然辛苦,但是她上臺表演的樣子可美了!像個小仙女似的!阿姨覺得等你把琴學會了肯定也會那麼好看的!”

聽到王阿姨這麼說後,囡囡抽噎著停下了哭聲,只聽她很委屈地說道,“學琴太難了,我手指都疼了!”看到孩子的情緒有些平復,王阿姨接著說,

“囡囡的手指又細又長,正好適合彈琴,別人家的孩子想彈還會被老師嫌棄手指不夠長呢!”

“別哭了”不僅安慰不了孩子,還可能惹反感,聰明的父母這麼做

在王阿姨的“一波神操作”後,孩子收起了哭聲,對於學琴的事也沒那麼牴觸了。而囡囡媽則對王阿姨佩服有加,“怪不得你女兒被你教育得那麼好,對付孩子你真是太有一套了!”王阿姨笑著說道,“當父母也得懂共情,一句乾巴巴的‘別哭了’,孩子是肯定不會買賬的!”

當孩子哭泣時,父母的一句“別哭了”根本起不到安慰的效果

當父母對孩子說“別哭了”的時候,他們最想達到的目的是制止孩子的哭聲。

而事實上,孩子在大哭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情感上重視和安慰,顯然“別哭了”的迴應並不能滿足孩子的情緒需求,所以這句話除了會讓孩子更加反感外,並不會起到安撫的效果。

“別哭了”不僅安慰不了孩子,還可能惹反感,聰明的父母這麼做

大人口中的“別哭了”並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情感上的共鳴,反倒會讓孩子感受到一種居高臨下的“壓制”。當孩子被眼前的負面情緒所困擾時,他們不具備自控的能力,於是便只能被動地被負面情緒牽著鼻子走,

而此時父母的那句“別哭了”顯然有些“不近人情”、“強人所難”。

“別哭了”這句話中也夾雜了一些不耐煩的語氣,父母對孩子缺乏想要了解的耐心,他們急於擺脫孩子哭鬧所產生的焦灼。當孩子敏感地捕捉到這一點時,他們的內心會感受到更多的無助,不被父母所“關心”並且得不到想要的幫助,這自然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崩潰。

“別哭了”不僅安慰不了孩子,還可能惹反感,聰明的父母這麼做

當孩子崩潰哭泣時,聰明的父母會選擇如何應對?

當孩子在哭泣時,他們最需要的是父母情感上共情,當父母可以理解孩子所處的情緒困境時,他們才能夠把安撫的話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所以父母說,“我知道你很不開心”遠比“別哭了”更加容易得到孩子的迴應。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並不一定要冷漠應對,保有原則地“安撫”也可以讓孩子認識到邊界分寸感。比如說,父母可以上前主動抱抱孩子,讓這個“情緒上頭”的小傢伙可以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當然,

安撫並不等於妥協,擁抱也不等於縱容。

“別哭了”不僅安慰不了孩子,還可能惹反感,聰明的父母這麼做

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是可以擁有各種情緒感受的,所以孩子哭了並非就是不可包容的事。哭泣本身就是一種釋放情緒的方式,父母們不要對此如臨大敵,適當地讓孩子紓解情緒,

這反倒有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你想哭就哭吧,媽媽在一旁陪著你!”這樣的話語也很溫情。

家長們應該給予孩子感知、接納、控制情緒的時間,讓孩子可以充滿安全感地應對負面情緒的侵襲。與此同時,父母也要對孩子多一點包容,不要因為覺得“心煩”就剝奪孩子哭泣的權利,多一點共情更容易讓孩子得到安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