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解讀:一個孤獨者的自戕

前陣子讀完《彷徨》這本書,想單獨說說其中的《孤獨者》這篇小故事。這篇故事以S城人們的議論開篇,細數了魏連殳的古怪——“所學的是動物學,卻到中學堂去做歷史教員;對人總是愛理不理的,卻常喜歡管別人的閒事……”一個異類的形象就此立住。

此時的連殳還是眾人口中外出遊學過的學生,掙得許多錢,神采奕奕的樣子。魏連殳待人冷冷淡淡,熟識之後卻是另一番模樣,有許多奇警的議論,對待孩子格外熱情,認為孩子總是好的,天真爛漫。這樣一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顯露出悲哀神色的?是從被街上的孩子無意的仇視開始,還是從發表議論而被辭退開始?迫於生計,連藏書都變賣殆盡,昔日熱情相待的孩童如今連他一把花生都不肯接了,到了這裡,魏連殳已然顯露出傾頹和窘態。

《彷徨》解讀:一個孤獨者的自戕

面對懷有希望與熱忱的魏連殳,民眾將其視為異類,不再尊重老者、不再愛護孩童、肆意揮霍金錢的魏連殳,大家倒覺得他變正常了,“我已經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讀到這封信的時候,滿心的酸楚像洪水一樣朝我湧來,然後就是無法細數的、無聲的悲哀,像一簇火苗被冷水澆熄,這是泯滅於愚昧中的先驅者的悲哀。

《彷徨》解讀:一個孤獨者的自戕

魏連殳的生活越是賓客盈門,我卻感到他越是形隻影單,他越是對眾人笑臉相待,我越是感到他的冷眼高懸在塵世之中,已然無法戰勝愚昧,只能放棄火焰般的熱忱,懷著絕望傾身投入黑暗,投入到更封閉的精神世界中去,我沒有讀出軟弱的味道,這更像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認清現實後悲壯的自戕,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的信讀來格外令人酸楚。

《彷徨》解讀:一個孤獨者的自戕

讀《孤獨者》就是在讀魏連殳破碎的過程,從冷淡待人到門庭若市,從未有人與他的孤獨形成過共鳴。他的死亡我是不意外的,如果靈魂一直行走在黑暗中,塵世的肉體又該以何物為支撐?總是反覆想起魏連殳出場時的樣子,他冷冷淡淡地站在眾人中間,短小瘦削,兩眼在黑氣裡發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