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要玩手機”,幾位媽媽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性格

在現今這個自媒體花樣繁多、智慧裝置層出不窮、網路資訊如蛛網般遍佈世界的萬物互聯的時代,“人手一部手機”是這個時代獨有的標誌和特性。

手機——這款橫空出世的電子神器,打破了昔日傳統時代的諸多生活限制和技術堡壘,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不同的方式,便捷了交流方式,便利了購物模式,降低了不必要的中間過程。

同時,小巧全能的手機,也不乏為人們提供了諸多可以在空閒時間,消遣休息的遊戲。

這些遊戲,畫面絢麗多彩,或逼真、或可愛、或科技感知足,從遊戲簡單的畫面就已經吸引了不少玩家。

除此之外,各款遊戲都有各自的模式和特點,從中自有自己打造的一套可以“套牢”玩家的獨門秘籍。

不難看出,手機遊戲吸引的玩家不止休息時間用遊戲放鬆的成年人們,還有很多對手機遊戲世界充滿好奇的小孩子們。

“媽媽,我要玩手機”,幾位媽媽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性格。

小孩子們出於對這個萬千世界處處的好奇,當他們看到身邊的大人們常常在玩弄手裡的手機,他們當然也想去玩玩試試。

在手機中,小孩子面對好看的遊戲、好看的影片動畫片等,就會不由自主的喜歡上手機。

但是,小孩子一旦陷入手機的魅力中, 那麼“媽媽,我要玩手機。”“爸爸,可不可以把你的手機給我玩玩?”這樣的話語就會不間斷的充斥在今後孩子和父母的生活中。

當孩子在向爸爸、媽媽詢問是否可以玩玩手機的時候,父母的回答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就會至關重要。這時父母的回答方式標誌著可以對孩子正確教育引導的程度。

以下三種回答分別對應著三個等級的教育程度。一流回答媽媽動腦,二流回答媽媽動嘴,三流回答媽媽最可怕,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1、“三流回答”媽媽最可怕,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我身邊的親戚中,有很多媽媽們。媽媽們的性格總體來說都是各不相同的,相對應的各自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相處模式也是大相徑庭的。

但是,在回答孩子是否可以玩手機的問題時,有很大一部分媽媽的回答是出奇的統一。

她們的回答都是屬於“暴躁嚴厲型”,回答的話語有“走開,別想了。”

“成天就想著手機!手機!手機!作業寫了嗎!課文背會了嗎!再讓老師打電話告狀我揍你!”“再想著玩手機,就把你的手剁了。”

三流回答分析: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直觀的感受到這些話語的尖銳和極具攻擊型,這樣暴力的話語,如果讓孩子們經常接觸,以至於到她們潛移默化到被迫接受。

那麼,不幸的話可能造成兩種不良後果。其一,孩子常常感受來自媽媽的暴躁和訓斥,導致與媽媽的關係逐漸疏遠,不敢親近。

其二,在成長過程中,容易不自覺的效仿媽媽的作為,性格變得暴躁、易怒,行為充滿暴力。

2、“二流回答”媽媽動嘴,話語最溫和,但不奏效!

我的鄰居是一家幸福溫馨的三口之家。孩子今年三歲,兩位爸爸媽媽性格都是溫柔的型別。三歲的女兒活潑、可愛,深受家庭各位長輩的喜愛,爸爸媽媽也很寵愛她。

三歲的小女孩對大人經常擺弄的手機充滿好奇,接觸之後便不可自拔。經常向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奶奶撒嬌,想玩手機,想看手機動畫片。

而每次面對可愛的孩子,長輩們只能一次次的妥協,說“只能玩一會會兒喔,太久不可以喔。”結果並不能控制玩多長時間。

二流回答分析:面對孩子詢問的回答,這類媽媽的回答雖然做到了溫柔勸解和引導,但是在最後問題的解決結果和引導程度上,並不有效。

雖然表達了引導的方向——不要玩手機時間太久,但是結果卻沒有控制住玩手機時間。所以最終結果就是以失敗告終。

寵愛的默許孩子的不正確行為,可能會導致孩子眼睛近視,性格孤僻,降低對課業學習的興趣。

3、“一流回答”媽媽動腦,話語最有效!

在我接觸的所有媽媽中,我認為針對孩子“媽媽我能玩會兒手機嗎?”最成功的回答是:“寶貝,手機裡沒有什麼好玩的,你來看看這個喜歡不喜歡?”

這位媽媽隨後就會向孩子建議其它好玩的益智遊戲或者戶外活動,比如:去圖書館挑選圖書,去動物園觀看小動物們,或者去郊外踏青。

一流回答分析:這類回答,首先,明確的告知了孩子們,手機是不好玩的。

給予了孩子問題的明確答案;其次,這類媽媽為了向孩子證明手機不好玩這個結論,每次都積極的帶領孩子去進行另一項有趣且益智活動。

轉移孩子注意力的同時,還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見多識廣。

總結:

對於一個有孩子的家庭來說,育兒可謂是一家中最重要的事業。孩子的父母,包括長輩的爺爺奶奶們都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培養孩子成為一名德才兼備的優秀“小天才”。

所以我們要堅信:育兒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把育兒作為全家人共同的任務和目標,為了孩子,主動放下手機,走進孩子的世界,不斷堅持學習,慢慢從點滴中積累育兒經驗,最終一定能做到一位“一流媽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