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這樣的男生,就算了吧

過了25歲,發現身邊的朋友的感情狀態大概分成了兩種:

一種是感情穩定,但是恐婚恐育的;

一種是沒有著落,卻著急結婚的,比如我的前合租室友。

說來也怪,她獨立大方,身材、樣貌、工作樣樣不差,也一心想走入婚姻,但不知道為什麼,她的相親之路格外艱難。

“有一個相親物件只打了個電話,問我家裡幾口人,然後就掛了。”

原因是對方聽說她有小7歲的弟弟!

“現在相親市場上最不受歡迎的,就是我這種家庭條件一般,還有個弟弟的!”

經由她的經歷,我才知道,現在的相親圈子已經現實到不考慮個人條件了。

再優秀的女孩子,一旦有未婚的哥哥或者弟弟,也一樣會被當成“扶弟魔”一口回絕。

“扶弟魔”是近幾年流行起來的字眼。

在幾部關於原生家庭的影視劇熱播之後,更是常登熱搜榜。

前段時間,知乎上還有一個熱門問題:

“爸爸為弟弟買房,讓我以後一起還房貸。

我拒絕了,爸爸說我不知道心疼他,我有錯麼?”

問題沒有過多描述,但這樣一個標題足以給人聯想空間。

於是大部分的回答都在說:

“誰買房,誰出錢;誰享有,誰還貸”。

總歸一句話:拒當扶弟魔。

可是其中還有一個格格不入的回答,被點贊到了前排。

她的開頭是,“我已經這麼幹了。”

這個高贊回答的答主,詳細描寫了自己畢業後幫家裡還房貸的故事。

家裡有她和一個弟弟,大二時父親在鎮上買了房,欠了不少錢。

房子是留給弟弟以後娶媳婦的,這道理誰都懂。

但她依然放棄了深造學業,畢業後便出來工作為家裡減輕壓力。

不是因為覺得姐姐必須要幫助弟弟,只是單純因為心疼父母。

於是,她孤身到大城市奮鬥,省吃儉用,幫家裡還貸,付弟弟的生活費。

可以說,她犧牲了一大段的青春奉獻給了她的原生家庭。

但答主卻對此無怨無悔,並在這個過程中把自己逼得越來越努力,越來越優秀。

從本質上來說,她也是幫弟弟買了房,還了房貸,但並不能因此就說她的家庭是“吸血鬼家庭”,說她是“扶弟魔”。

因為,當答主想在大城市買房立足時,家裡人也同樣盡全力支援她。

她買完房子沒錢了,父親給她打錢過年。

弟弟說,高考完要出來打工掙學費,減少父母的負擔,多幫一點姐姐。

“我想這就是一家人,我們一起努力,去完成一個人的夢想,然後再去幫助另一個人。”

這個世界上的確存在很多糟糕的原生家庭,他們不認可女孩的價值,重男輕女。

但我們也要相信,社會更多的是那些普通的、溫馨的、彼此扶持的家庭,就像這個答主一樣。

不是有弟弟的女孩就是“扶弟魔”,也不是所有家人間的經濟幫助都是道德綁架。

我的前室友,她雖沒有大富大貴的家庭背景,卻也是豐衣足食的小康家庭,家庭和睦。

正是因為家庭氛圍太好了,所以她才特別渴望成立自己的家。

“我的願望就是找到一個喜歡的人結婚,生倆娃,歲月靜好。”

沒想到,朋友中一致認為最容易結婚的她,卻被貼上的“扶弟魔”的標籤,遲遲難以找到意中人。

“戀愛還好,結婚真的太難了。”

在“相親”這種奔著婚姻去的關係中,很多人為了追求省事和效率,會習慣性地規避風險。

“家裡有哥哥弟弟的不能娶。”

“不能找單親家庭的。”

“父母離異的別找。”

……

原生家庭中存在的問題被拿出探討,本應是件值得慶幸的事。

因為幫助很多女孩發現了苦海,學會脫離苦海。

也讓很多人發現了根深蒂固的觀念中存在的偏見,慢慢地去糾正。

比如:

“女孩子也是值得被認真對待的。”

“每個人都有ta獨特的價值。”

“不是隻有男孩子才會有出息。”

……

但是有些問題被討論得多了之後,往往容易矯枉過正,變成了另一種偏見和標籤。

看到家裡有哥哥弟弟的女孩,就覺得是“扶弟魔”;

看到習慣聽父母意見的男孩,就覺得是“媽寶男”;

“扶弟魔”、“鳳凰男”、“博士女”、“草雞男”……

一個個標籤被貼在了活生生的人身上,標籤背後的人反而被忽略不計了。

人類擅長貼標籤和分類,因為這一過程,的確提高了大腦的執行效率。

但分類的同時也簡化了大腦思考問題的過程,從而增加了思想上的偏見。

日積月累,偏見就會變成真理,讓人幾乎忘記事物的本來的面目。

寫在最後

有一句話說,“出現在每個人身邊,都要像一份禮物。”

反過來,也希望大家把身邊每個人的出現,當做是一份禮物。

慢慢去拆開,瞭解,而不是憑藉一張包裝紙,隨意對待。

哪怕你真的不喜歡這份禮物,也可以好好地把Ta歸還於人海。

希望每個寶藏女孩,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寶藏男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