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 長大後區別很大, 差距很明顯

文章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相信新時代的大部分父母都能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儘可能不用暴力的方式去

教育孩子

。因為許多80後和90後的父母都是在“棍棒教育”下長大的,太知道其中的心酸滋味了。

這些作為“過來人”的父母,能夠給其他父母提的醒就是,從小捱打的孩子和從不捱打的孩子,將來長大後區別很大,差距很明顯。

“從小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 長大後區別很大, 差距很明顯

點選載入圖片

從小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之間會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別呢?

1)自我認知方面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自我認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和看法,能夠關係著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如果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動輒打罵,那麼在父母粗暴的言行中,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值得得到他人的關愛和尊重的人。

如果孩子從來不捱打,從小到大能夠在父母的溫和教育中長大,那麼孩子的自我認知也就會更偏向於認為自己是一個優秀的人,是一個值得被更好地對待的人。

自我認知可以說貫穿了孩子的成長過程甚至將來的人生旅途,在自我認知上的差異也關係著孩子將來能夠走上何種道路。

“從小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 長大後區別很大, 差距很明顯

點選載入圖片

2)處理問題的方式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所採用的的方式往往也就是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

當孩子調皮搗蛋時,孩子的言行對父母來說無疑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時,如果父母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那麼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烙印。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從小就被父母打罵長大的孩子,會從父母的暴力行為中學到一點,那就是用暴力可以快速地解決問題。

從小捱打的孩子長大之後,處理問題的方式就會更偏於簡單粗暴,甚至做出違法犯罪的行為。

而那麼從不捱打的孩子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會更具有離職,擅長動腦筋去解決自己遇到的麻煩,而不是依靠暴力。

“從小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 長大後區別很大, 差距很明顯

點選載入圖片

3)教育下一代的方式

孩子終將會長成大人,曾經的孩子也會在將來的一天成為父母。

成為了父母之後,他們教育自己後代的方式,往往就是曾經自己得到過的

教育方式

如果孩子從小在父母的暴力對待中長大,那麼孩子的潛意識中就會認為,父母打不聽話的孩子是正確的。

等到這些捱打的孩子成為了父母之後,他們教育下一代的方式也更有可能會偏向於採用暴力教育。

即使有的人會因為自己從小捱打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但是一代接一代的悲劇仍然具有發生的可能性。

不少父母苦惱地表示,有時候好好跟孩子說話,孩子從來不聽,所以打孩子也是無奈之舉,只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長記性。其實,父母能夠選擇的教育方式可不只是打孩子。

“從小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 長大後區別很大, 差距很明顯

點選載入圖片

父母在管教孩子時能夠選擇哪些更好的教育方式呢?

1)讓孩子適當“吃虧”

父母管教孩子時,除了糾正孩子已經犯下的錯誤,還有就是想要避免孩子犯錯誤。

例如當孩子想要搬重物時,父母當然會出言阻止,如果孩子對父母的勸阻置之不理,父母不妨讓孩子適當“吃虧”。

當孩子意識到搬重物會砸傷自己時,他們就再也不會做出這個舉動了。

但是父母需要注意的是,採用這種教育方式時一定要保證孩子的安全,避免孩子真的吃了大“虧”。

“從小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 長大後區別很大, 差距很明顯

點選載入圖片

2)循序漸進地教育孩子

有的父母認為,如果一直採用溫和的教育方式,孩子會漸漸地變得有恃無恐,因為他們知道父母不會對自己做出過激行為。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父母可以考慮採用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式。

例如當發現孩子犯錯誤時,父母可以先好言相勸,如果孩子執意繼續犯錯,那麼父母可以採用更嚴厲一些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在開玩笑。

看到一貫溫柔的父母變得嚴厲起來,相信孩子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言行真的錯了。

“從小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 長大後區別很大, 差距很明顯

點選載入圖片

總結

只有無能的父母才會使用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相信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父母,而不是隻會打孩子的父母。

每日一問:打孩子還有可能造成哪些負面影響呢?

——————————————

圖|來源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