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個網友關於自己上學時被打的經歷,我感覺很搞笑,也很悲哀

剛看到一個分享的自己上學的經歷,說他初中時上課睡覺,被老師打了一巴掌,然後恨死老師了。於是就回家跟自己的老爹說了,希望老爹給自己主持公道。結果老爹聽了之後,又給他的另一邊臉上一巴掌,給他勻稱了下。他又找到自己老媽,而老媽也不支援他。最後他發奮圖強,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現在他很感謝自己的老師,感謝老師的那一巴掌。

看了一個網友關於自己上學時被打的經歷,我感覺很搞笑,也很悲哀

我看了是又好笑,又感到悲哀,為啥?根據這位網友的分享,顯然他現在是認同打罵教育的,要不然他也不會在文章最後說“懷念以前的教育”這句話,顯然是針對現在無論父母還是老師都不應該打罵孩子來說的,他覺得現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好。這個網友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有一個專業的術語叫“倖存者偏差”。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呢?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什麼是“倖存者偏差”了。

二戰時,美國軍方統計轟炸機遭受攻擊後返回營地的轟炸機資料後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位置。於是他們得出這麼一個結論:既然機翼更容易受到工具,當然要加強機翼的防護,從而保證轟炸機的生存率。但是有專家卻建議加強機尾,因為不是機尾受到的攻擊少,而是受到攻擊多的都墜毀了,因此機尾最重要。

這種根據倖存者得出來的資料,就是“倖存者偏差”。

而這位網友看到自己因為打罵教育受益了,因此就判斷這樣教育方式就是好的,顯然就是犯了典型的“倖存者偏差”錯誤。他就沒有看到有多少孩子因為打罵而喪失學習興趣,甚至說跳樓自殺的。按這網友的邏輯,一個人吃砒霜沒死,而且原來的癌症也沒了,於是他就會認為這砒霜是治療癌症的好藥。正因如此,這位網友的言論讓我感到既好笑又悲哀。

看了一個網友關於自己上學時被打的經歷,我感覺很搞笑,也很悲哀

這位網友的老師,包括他們的父母,甚至說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使用的“否定式教育”。父母或老師關注孩子的缺點,然後否定這些缺點,要求孩子改正。如果孩子不改,父母就採取強硬的方式,比如說批評打罵來逼迫孩子。

這樣的教育方式肯定也有成功的,但你因此就可以說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好嗎?你應該根據大資料做一個統計,以此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其實不用大資料,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說,這樣的教育方式肯定不行。

因為這種“否定式教育”是註定無法贏得孩子配合的,就連這位網友自己都說了,當時捱了一巴掌之後,感到的是羞愧,恨死了老師。雖然他最終完成了逆轉,但是這樣的案例有幾個?按照大機率的情況來說,孩子應該是討厭老師,討厭這門學科,成績只會越來越差,最後只能回家修理地球。這才是正常的指令碼。

無論父母還是老師,要想孩子學習,就不能採用“否定式教育”,不要寄希望於那千分之一的機率,覺得你孩子特殊,越打越罵反而越愛學習,越打罵越配合,可能嗎?

看了一個網友關於自己上學時被打的經歷,我感覺很搞笑,也很悲哀

要想讓孩子愛上學習的唯一出路就是採用與“否定式教育”理念截然相反的“肯定式教養”理念,給予孩子更多的肯定表揚,喚醒孩子的內驅力,這才是最靠譜的教育方式。

如果我是這位老師,我是不會打這網友,甚至說我都不會管這網友睡覺的。

為啥?

如果網友本身沒有問題,平常表現很好,那他這一次睡覺就是有什麼特殊情況,讓他睡一次又怎麼了?難道睡一次後孩子就徹底變壞了?

如果網友本身有問題,平常就表現很不好,經常睡覺,那我制止他這一次又有什麼用?我應該深挖背後的根本原因,解決了根本原因,孩子當然也就不會再睡覺了。

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讓這位網友自己回答,你覺得哪種教育方式會更有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