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練字不願做題,各種不配合讓人炸毛,原因居然出在...

上週我在文章《在跟娃炸毛101次之後,我悟到了一個哲理……》最後提到的

“愛的電量”

,很多媽媽對這個點超有興趣、也非常認同。

什麼是愛的電量?

簡單說就是孩子

對爸媽所要求的陪伴量!

陪伴需求滿足了,就是愛的電量充滿了;沒滿足,就是電量不夠。

電量不夠的孩子,未必會像小娃那樣成天哭哭啼啼地找媽媽、抱著爸媽的大腿不放,但是在

配合度和互動關係上就會很消極

。比如

像這個媽媽說的,叫練字不肯練,叫做題不想做。

各種惹人炸毛的行為,看起來是學習態度不端正、違抗爸媽的指令,但本質,就是內心沒有得到滿足。

01

孩子看似沒那麼高需求了,只是他們有“續航”能力了

孩子3歲前,我們對於給孩子的陪伴都會有比較高的自省能力,這主要得益於3歲前的孩子會不分時機、不分場合的直接把壞情緒“吐”出來。只要他們各種哭啊鬧啊求抱抱的,我們就會開始找原因,會

自責自己的陪伴不到位。

但是隨著孩子進入了幼兒園、有了社交能力和小夥伴的充實,加上大腦發育本身也讓他們

有了更強的情緒控制能力後,即使他們一時半會兒缺陪伴,也不會馬上把不滿寫在臉上。

他們學會了忍耐一下、積壓一下,懂得用心裡的電量來為自己“續航”。

“續航”

中的孩子看起來

風平浪靜、歲月靜好,我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異樣,但恰恰是在這種

風平浪靜

中,他們不斷在耗電,而我們卻容易忘了“充電”。

於是

“電量”耗盡的時刻,孩子出現了各種難溝通、不配合、主意大、很挑釁的叛逆行為。

02

突然不聽話,因為愛的電量不足了!

來說說朋友sasa分享的情況,就在最近,她和女兒的關係就因為電量不足而一度出現了危機。

講述人: sasa

年前,我跟女兒的互動關係遭遇了一次“滑鐵盧”,總感覺她就想和我對著幹。

因為年前工作忙下班比較晚,每天晚上回到家基本都已經到了女兒要準備洗漱的時間了。於是每天進門後,我就只顧得上問她好好吃飯沒,一通問長問短後就開始催著她好去洗洗睡了,別耽誤了第二天早起上幼兒園。

知道回家晚女兒會有些介意,所以我會盡量把自己的語氣放平穩又溫和,也極力保持著自己的耐心,但整個互動卻特別差,她總是

假裝沒聽到,一直在拖延。

所以

那陣子每天從開始叫她去洗漱到真正睡下,前後都消耗至少一個多小時,每天我的耐心都像被她放在鋸子上拉扯。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幾周後,我覺得自己特別疲憊,尤其想到每天只是為了睡覺這點事都要花費那麼多口舌,覺得女兒真的太不像話了。於是有一天我打算來個正面“硬剛”—— 我一邊把她玩具放框子一邊說:“我們去泡泡浴吧,快點,你已經三天沒洗澡要臭啦!”

其實開出泡泡浴的條件已經算是很有誠意了,卻沒想女兒直接把玩具亂踢在地,面目猙獰地衝我大吼:“不去不去!我不去!!!你把我玩具弄亂啦!你走開!”

那個晚上,我們家可謂“腥風血雨”。

最後,我氣到一個人在沙發上工作,不再管她,一直折騰到很晚,她第一次在爸爸的陪伴下睡著了。

一切安靜之後,我問蔓蔓爸爸:為什麼蔓蔓現在會變成這樣?我真的很傷心!我都這麼忙了,也儘量控制情緒,她怎麼就這麼講不理。

沒想爸爸卻平靜的說道:“你都很久沒有陪她玩了……每天一回家就是讓她抓緊,立馬要她睡覺,她當然不開心。”

果然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語中的。

我確實很久沒有陪她過家家捉迷藏了、沒有時間讀故事、也去掉了睡前談

心的環節……

其實

在她的心裡,一直有一個“愛的電池”,那些因為忙碌被我擱置的事情,對她來說確實最重要的日常充電方式。

如今電量不足了,她用反叛來提醒我。

之後的幾天我重啟“愛的充電”。

我不再一到家就問“好好吃飯了沒”,“洗漱了沒”,而是

關心她在玩什麼,需不需要我的加入。

雖然一開始女兒還是很高冷,愛搭不理,不過慢慢的怨氣開始消散。

等遊戲玩足夠了(其實也並沒有花很多的時間,可能就是說好的一局,但她心

會滿足),我又答應她,在好好洗澡刷牙後到床上要講故事給她聽。

經過幾天的用心相處,女兒眼看著越來越開心,又

重新變回了那個一下班就衝到門口迎接、蹦蹦跳跳粘著我、嬉皮笑臉耍賴、(選擇性)講道理、睡前無話不聊的小孩。

接著,利用寒假我又繼續做功課。為了多給她營造一些節日的氛圍,就提前買了很多關於春節和家的繪本、製作獅子燈對聯的手工、還有她最愛的陶泥和水彩、當然還有暗藏心機的字帖……每天上午我們都會花2-3個小時時間一起“工作”,我摺紙她貼膠,我調色她作畫,雖然兩個人都是安安靜靜,但

能明顯察覺到她內心的愉悅

其實OK和Sasa女兒一樣,我也曾遇到這樣的時刻,後來有經驗了,就知道說他其實是在“抗議”我的陪伴不夠了,當然他自己也並不能明確表達出來!

當然孩子能讓我們覺察到他的電量不足還是好的,至少我們可以積極續上!如果孩子選擇默默忍受、長期低電量執行,那麼你和孩子間的親密關係就會越來越淡漠和疏離。

而更傷害的就是,抓狂之下又粗暴地把孩子的對抗性行為定義為“叛逆”、“不懂事”,用更為嚴苛的方式去“管教”,陷入關係不斷惡化的死迴圈。

03

充電其實更要的是高效率,而不在於時間長短

當然,

充電也講效率,就像陪伴也講質量。

比如,雖然每天晚上都會和孩子在一起,但陪著做題、陪著寫字、陪著上課、上興趣班…… 所有的都是我們自己帶有目的性的行為,那麼這非但不是充電,反而是

在耗電,因為孩子能感受到那是媽媽的需要,而不是“我需要的愛”。

三歲後的孩子心裡雖然有了蓄電池,但什麼樣的充電是無效的、什麼樣的充電會被划進“愛的電池”裡去,他們心裡其實門兒清。

一下班就讓他們去洗澡,在我們看來是照顧,而他們感受到的可能是“命令”;

幫他們挑選了有趣的動畫電影,我們在一邊刷手機放鬆一下,在我們看來是各得其所,他們感受到的可能是自己“被打發”了……

我們所認為的愛,跟孩子感受到的愛,是存在偏差的。

有一次我帶OK去爬山,去看了好幾處風景,卻沒想回到家,我要寫文章,OK還要黏著我。“今天白天都陪你玩,還沒夠啊?”我有點納悶,開玩笑地問。卻沒想他的回答是,

“媽媽,那是你和爸爸帶我出去走了一下,你們倆一直在聊天,並沒有陪我玩啊。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媽媽帶我出去,並且陪我一起玩了”才是有愛的快樂。

其實這樣的充電效率一點都不高,或許只是樓下散個步,但是你跟著他的興趣走,你跟他聊得很投機,他都會覺得內心很充盈。

就像你花了幾百元去遊樂場玩,買到的高興,卻未必能

有和他一起做鬼臉、模仿“放屁”聲音這些很傻的遊戲所帶給他的快樂一樣。

所以,當孩子出現不聽話、不配合等種種行為時,先不用急著解決孩子的問題,

先去確認他們內心“愛的電量”是不是該充了?

而隨著咱們的孩子進入了小學,在學習、習慣等問題上的扯撕、消耗可能會增多,那就更需要咱們不斷充電,他最好的狀態一定是電量蓄滿的時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