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對比”叫老人帶娃,幫忙時給錢給物不帶娃人走茶涼,太真實

據國家衛健委此前釋出的資料顯示,中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人,佔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有將近一半的老人,是專門漂來幫兒女帶娃的。

“老漂族”並不罕見,也因此衍生了許多家庭問題,老人和年輕人都不得不面對。

老人給小兒子帶娃後,大兒子竟然連母親手機號都給登出了

馮阿姨有兩個兒子,含辛茹苦將兩個兒子拉扯大,後來又幫著老大帶兒子。大兒子、兒媳婦是“北漂”,孩子從小就在爺爺奶奶家住,成為了留守兒童。

每年大兒子和兒媳婦也就國慶和過年兩個假期回來看看孩子,平時娃的吃穿用度都是老兩口幫襯著。

前幾年孫子上小學後,學校需要聯絡的地方多了起來,大兒媳婦給婆婆專門買了一部手機,還每個月給她交話費,老人很是開心,走哪兒都炫耀大兒媳婦孝順、懂事。

今年小兒子結婚後也有了孩子,需要馮阿姨過來照看。馮阿姨來到小兒子家的第一天卻發現,自己的手機無法撥通了。

她和大兒媳婦影片被拒絕,和大兒子影片,卻得到手機號碼已被登出的訊息。大兒子說:“你的號碼每個月花銷太大,我懷疑是號碼有問題,還是銷了吧。”

馮阿姨和小兒子說起此事,小兒子則是一臉驚訝,“話費不對可以對賬單啊?為什麼要登出手機號呢?”

小兒媳婦聽不下去了,直截了當地說:“大哥就是不想再給你交話費了,這還不明白嗎?”

小兒子趕緊扯了扯媳婦的衣角,有些事情看破別說破,否則大家都難堪。好歹是一家人,面子上的和諧還是要維持的。

有種“對比”叫老人帶娃,幫忙時給錢給物不帶娃人走茶涼

馮阿姨掂量了下說法,又先後詢問了下侄子和鄰居,確認真是這麼回事。而且從大兒媳如今避而不見的態度,影片、電話全都不接,她也明白了其中的彎彎繞。

這是“用人朝前,用不著人朝後”啊,幫著老大帶孩子時,老兩口可著好吃的、好用的給大孫子,反倒是小兩口一年到頭,無論在孩子還是老人身上,都不花幾個錢。

如今看著婆婆給小兒子帶娃了,這是指不上了,急著撇清關係呢!一想到此,馮阿姨的心猶如墜入了千年的冰窟,徹底涼了。

幫忙時給錢給物,哪怕是給得少點,起碼是有個笑模樣吧。不帶娃時人走茶涼,絕情到連手機號碼都給登出了,對比也太明顯了吧。這是養了一頭“白眼狼”啊!

馮阿姨越想越氣,這還沒到七老八十呢就這個態度,以後養老還能指著兒子嗎?

是“無償帶孫”還是“等價交換”?看法各異

一部分認為,爺爺奶奶幫忙帶孫輩天經地義,“又不是保姆,為啥要給錢?”老人勞心勞力,自掏腰包補貼也是常有的事,甚至很多老人自身也是這樣認為的。無償帶孫很普遍。

而我國法律上規定,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是父母的法定義務。在父母有撫養能力的情況下,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對孫輩並沒有撫養教育的法定義務。

這也就是說,老人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基於這個認識,又衍生出了一種“等價交換”的說法,老人幫忙子女給一定的補助甚至是按月“開工資”,那麼老人不帶娃自然就要終止。

凡此種種,其實都是從金錢和利益的角度出發,而站在親情的角度來看,無論老人是否幫忙,子女都不該以“等價交換”的思維來綁架親情。

①如果父母幫忙帶孫子或外孫,子女要從言語和行動上表達感謝之情,讓老師覺得自己“勞有所得”,獲得了尊重。

② 給予老人一定的報酬也是應該的,具體要看家庭情況,這是家庭和睦的潤滑劑,也是回報父母的一種方式。

③ 最重要的還是子女和老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要將滿滿的親情“庸俗化”。法律義務要盡,具體處事掌握靈活度,不要讓老人勞力再寒心。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