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人造子宮”這個新技術,如果未來可以投產你支援嗎

生育是人類繁衍傳承的手段,千百年來生育所帶來的風險一直是我們無法有效規避的問題。關於生育所帶來的性別歧視等問題在落後地區仍然上演,於是有人就想出了,何不造個人造子宮進行懷孕培育?

我們回溯整個妊娠過程,可以知道女性懷孕過程中,胎兒從子宮中透過胎盤、臍帶獲取營養和生存物質,胎盤與母體的子宮內膜相連,胎盤中的細小絨毛內是毛細血管,連線臍帶內的血管,母體血液經過毛細血管再透過臍帶中的血管流到胎盤,這裡是母體和胎兒的“交換”場所。孕育過程中所產生的廢物最終從滋養層進入母親的血液,最後被排出母體。

理論上只要可以滿足培育場所、內部交換機制、生存條件,人造子宮就可以實現體外妊娠。現在人造子宮的設想是建立一個透過子宮內羊膜腔環境的無菌流體溫育,可以進行臍帶-胎盤系統的血液迴圈和氣體交換行為,並且模擬自然子宮優勢條件,打造一個適合體外妊娠的容器。

有科學家預測,2074年體外妊娠將成為市場主流。現如今最貼近人造子宮這一想法並落地應用的技術就是試管嬰兒。

據統計全球約8%~12%的育齡人口面臨不孕不育的情況,其中可能有近10%~20%的患者會求助於輔助生殖技術,而且現今社會,女性意識的崛起,同時考慮到生活壓力和成本,育齡女性的生育意願不斷降低。等願意生育的時候已經邁入了高齡產婦範圍,又得面臨高危的生育風險。由於生育不能和規避生育風險,試管技術正不斷為人們帶來可喜的改變。

目前試管最新進階技術(三代試管)在阻斷遺傳病方面,為人類先天基因缺陷問題做出最優解。而且在這個技術推動生育進階的時代中,公眾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不斷提升,人造子宮的理念可能也會不斷消融傳統阻力。所以技術是不斷向前的,人類的終極追求始終不斷進步。

但現在的輔助生殖並不是一個萬能的手段,試管技術的成功率和患者年齡以及體質方面影響息息相關。根據統計,35歲以上的患者應用輔助生殖活產率隨年齡升高不斷降低。

人造子宮的理念無論是在現在還是未來都有很大的實踐意義。首先是應對當前新生兒的早產、難產問題上,透過模擬子宮提升早產嬰兒存活率。往往早產兒就算存活下來,由於後期的監護理療程式費用等問題一直是無法規避的情況,同時早產兒的救治過程中依然會造成患兒的肺部發育損傷甚至心力衰竭。早產兒治療成功率有限。約80%的早產嬰兒至少會出現一種以上重大合併症,大部分集中心、腦、肺、視力和聽力等方面。

同時人造子宮中長期將為不孕不育患者帶來更多好訊息。而未來人造子宮的存在將進一步解放女性,降低女性懷孕成本。據悉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已取得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