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粘著媽媽,就是缺乏安全感,錯!恰恰是孩子有安全依戀關係

春節帶孩子回老家,女兒跟著一群孩子跑著玩,稍微跑遠點,就要回頭看下,我是否跟在後面,有時還得回頭喊:

媽媽,你快點跟上我。

親戚來家裡拜年,聚在一起聊天,孩子也總是粘著我,往我身上擠。孩子奶奶,看到孩子老纏著我,總在親戚面前說,孩子被我照顧的很怕生,老公也說我,把孩子照顧的,沒有安全感。

春節假期剛結束,朋友就跟我抱怨,春節回老公家的委屈。孩子有點不好,媽媽總是會背黑鍋的。但把

孩子沒安全感,怪在媽媽身上,是對媽媽的很大誤會。

一方面人們在判斷孩子安全感的時候,存在很多誤區,另一方面,孩子的安全感形成,是孩子所處的整個環境造成的,並不僅僅受母嬰關係的影響。

一、母嬰關係是相互促進的,孩子安全感受整個生活環境影響

母嬰關係是媽媽與孩子相互強化的結果,一個天生愛笑的寶寶,看到媽媽就樂呵,自然能夠得到媽媽更多笑的迴應。

如果一個自閉的孩子,躲閃媽媽關切的眼神,用冷漠迴應媽媽的微笑。母嬰的互動交流會減少,這也是可以想象的。固然這樣對母嬰安全的依戀關係有影響,但這是媽媽與孩子共同強化的結果,對媽媽要有更多的理解與寬容。

孩子生活在複雜的社會系統中,不僅僅只有單一的母嬰關係。

夫妻關係、婆媳關係,孩子是否生活在和諧的家庭環境,同樣都影響著孩子的安全感。試問一個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又如何能獲得安全感。

二、被誤判的安全感,孩子尋找媽媽的反饋,恰是安全依戀的表現

孩子玩一會,就要確認媽媽是否在旁邊,在陌生的環境,粘著媽媽尋求保護。經常被誤會為,孩子沒有安全感,而實際上,這恰恰是孩子與媽媽,建立了安全的依戀關係。

孩子確信媽媽那裡,是他的安全基地,無論自己走多遠,遇到什麼困難,回到媽媽身邊,都能得到幫助和支援。

媽媽是否還記得,在寶寶

8-9

個月爬行的時候,碰到臺階,孩子一定會回頭尋找媽媽的身影。看到媽媽微笑點頭的示意後,孩子便會轉身朝著臺階爬去。

媽媽是孩子最相信的人,

孩子幼兒時期認識水平有限,需要透過媽媽的反饋,去理解周圍的環境

,孩子與媽媽建立安全依戀關係,孩子會無比相信媽媽的判斷,媽媽就是孩子的定海神針和燈塔。

幾種判斷孩子是否有安全的依戀關係的方法

1。

下班回到家,孩子看到你,就會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露出甜甜的微笑。

2。

孩子被嚇到或者傷心的時候,會馬上尋求你的懷抱,並且你的安撫很快讓孩子恢復平靜。

3。

你抱起孩子的時候,孩子會很自然地摟著你,和你親暱。

4。

孩子碰到陌生害怕的東西,或者碰到困難,你的安慰和鼓勵後,孩子敢於去觸碰和嘗試

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需要父母敏銳地接收,孩子發出的需求訊號,並且及時地迴應孩子。

孩子與父母之間安全的依戀關係,就如心理學家的比喻,稱為“情感探戈”。

優雅的舞姿需要媽媽和孩子的同步互動,共進退。

幾種容易被媽媽忽略的,建立安全關係的時刻

安靜

——

媽媽坐在沙發上,孩子在爬行墊上安靜的獨自玩耍。時而看看新買的毛絨玩具,時而看看媽媽。也許你會覺得,孩子安靜的玩耍挺好。

但其實這是孩子,發出的需求訊號,並沒有被媽媽捕捉到。孩子看看新玩具,又看看媽媽,是在詢問媽媽:

新玩具有危險嗎?它要怎麼玩。

如果媽媽坐在沙發不玩手機,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就能接收到孩子的需求訊號,對孩子說:

你想玩這個玩具嗎?過來拿去玩吧。

孩子勇氣不足或者認知不足,還不能自己判斷時,需要媽媽的鼓勵與支援。

哭鬧

——

孩子手上棒棒糖掉在地板上,這時候,有可能媽媽,會拿個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跟孩子說:

不哭了,下次媽媽再買。

媽媽的安慰並沒有起到作用,孩子依舊是哭鬧不停。

此時孩子需要表達的是,媽媽知道他現在很傷心和生氣,孩子需要表達的是他的情緒。

媽媽需要接受和共情孩子的情緒,對孩子說:

棒棒糖掉在地上了,你很傷心對嗎?媽媽想吃的東西吃不掉,也會很難過。

孩子透過媽媽同情式對話式,知道媽媽真的能夠理解自己,即使不能吃到新的棒棒糖,心情也會平靜,考慮媽媽的解決方案。

遊戲

——

孩子正在認真地玩公仔,媽媽想要和孩子有親子共讀時間,拿著繪本坐在沙發上,拍拍身邊的位置,對孩子說:

來媽媽這邊,媽媽給念好聽的故事。

但媽媽要知道,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並不希望被別人打斷,

孩子更喜歡媽媽能參與到他的遊戲中

,對他說:

寶寶,這是你最喜歡的玩偶朋友嗎?你給他取什麼名字呢?

規則

——

孩子撕碎

1

元錢的紙幣,父母沒有責備孩子。某次孩子撕碎

100

元的紙幣時,父母就對孩子吼叫: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錢可以隨便撕掉嗎?

孩子的認知水平,並不能分清

1

元和

100

元錢的具體區別。孩子就會莫名其妙,為什麼做同樣的事情,有時候父母不責備自己,而有時候父母卻大發脾氣。

父母沒有考慮孩子的認識水平,不統一的規則,造成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規範自己的行為。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同樣的行為,父母的情緒反應,是混亂無常的。

不統一的規則,不利於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

父母與孩子的不同互動方式,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依戀關係。父母在孩子發出需求訊號的時候,父母能夠積極的迴應,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保護。孩子與父母就會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