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門玩不想回家?家長以下做法才正確,孩子將來能幹有出息

布穀媽在家看書時,隔老遠就聽到布布那上氣不接下氣的哭聲。我連忙奔了出去,

只見寶爸抱著布布回來,一臉無奈。

一看見我,寶爸就開始訴苦:“她把衣服玩得太髒了,我說了好多遍要她回來,就是不肯,還哭成這樣。”末了,寶爸問我一句:

“你說,遇到這種情況,我該怎麼辦?”

孩子一出去玩就不肯回,說多少遍也不搭理你。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該怎麼辦,才能讓娃合作呢?

一:瞭解孩子的天性

無獨有偶,布穀媽在網上也看到一位媽媽吐槽:

兒子一去遊樂場,就不肯回家。媽媽苦口婆心勸了很多次,兒子就是不聽,自顧自地玩。後來媽媽沒辦法,直接把孩子抱回家。

沒想到孩子回來後,倔強地坐在門口哭,說什麼也不肯進去。

看來,一出門玩就不想回家,是孩子們的“通病”。

其實,在孩子的童年時期,他們是透過“玩”來學習技能和探索世界的。

相對家裡無聊又狹小的空間,孩子肯定更願意呆在戶外廣闊的天地裡。

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難免會弄髒衣服弄花臉。父母對於孩子的“玩”,需要有更多的心理準備和包容心。但玩歸玩,總得有個度吧?

為啥跟他說很多遍就是不聽呢?

孩子在探索世界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探索父母的界限。

你給他定的規矩,他會不斷地進行試探,想要確定那些界限是不是真的不可動搖。而且,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有限,

有時候你跟他說無數遍的道理,對他來說,只是聲音而已。

正因為孩子沒有很強的自控力,他的好奇心往往會戰勝自控能力。所以,即使他聽得懂你的話,也知道你想要他做什麼,

但他很難一下子就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中抽身出來,去做你期望的事情。

帶孩子出門玩,不能總遷就著他

,如何才能讓娃不哭不鬧地自願回家呢?

二:試試三招,培養能幹娃

《正面管教》一書,在針對孩子出門玩不想回的情況,提出幾點建議。

既不傷害親子關係,又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很能幹,為他將來更有出息打下基礎。

布穀媽整理出來,希望對為此苦惱的家長們有所幫助:

1避免嬌縱

寶爸總跟我抱怨:“現在帶布布,一不滿足她的要求她就趴地上哭。我是不是太慣著她了?”布穀媽想告訴他,對女兒,他確實有些嬌慣了。

很多次給布布提要求,只要布布一哭,寶爸立馬讓步。

就像之前寶爸帶布布出去玩,只要布布不肯回,寶爸都會無條件滿足她。時間久了,布布自然就知道,遇到爸爸的界限,哭一哭就好了。但其實,寶爸每次的讓步,會嬌縱孩子。

而布布,也沒有機會從失望中學習如何承受這種失望的能力。

既然不能嬌縱讓步,那該怎麼辦呢?

認可孩子內心失望的感受

:“我知道你還想再多玩一會,但我們出來的時間已經很久了,現在該回家吃飯了。”

然後給他一個擁抱,

讓他有時間處理自己的感受。

接下來,堅定地帶他離開就好。

2說一百遍不如做一遍

在街上看到一個小孩子,因為爸媽沒有滿足他的要求,便趴在地上哭著不肯起來。而他的爸爸媽媽,也只是站在旁邊靜靜地看著。雙方就這樣一直僵持著。

相信這種情景,對很多父母來說,並不陌生。

說也不管用,不說也不管用,你跟孩子倔,孩子比你更倔。

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對於小孩子來說,要改變他的行為,最好的方法是轉移注意力。

告訴他一百遍不該做什麼,不如

告訴一遍他能做什麼。

比如你不想要孩子繼續玩了,可以說:“我們接下來玩跑步比賽吧,看誰跑得更快。”

你不想要孩子去哪,就牽著他的手,堅定地領著他去需要去的地方。

告訴一遍,然後用行動堅定地執行,往往比磨破嘴皮更有用。

3讓孩子覺得自己很能幹

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聽我們,往往是因為我們給的命令太多。

隨著孩子越來越長大,他有自己的想法,便不願意只服從,而希望能遵循自己的意見。這時候,我們要減少告訴孩子怎麼做,而要增加讓孩子自己決定怎麼做:

A提供選擇

現在布布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早上起來給她穿衣服,簡直就是一場拉鋸戰。你把她的手剛套進右邊衣袖,她就把左邊衣袖給拽了下來。你剛給她找到褲子,她一個翻身就離你幾米遠,嘴裡還一直唸叨:

“不要穿。”

後來,我就會拿幾件外套擺在她面前

:“今天想穿哪一件呢?黃色的,還是白色的?”布布會思考一番,然後指著自己想穿的顏色。這時候趁機給她穿上。有時候選好衣服她也不配合,我會繼續問:

“想先穿左邊衣袖,還是右邊衣袖呢?你來選吧。”

像外出玩不願意回來的孩子,可以給他提供一些選擇

:“我們馬上要回去了,你是想再玩一下滑滑梯,還是玩鞦韆呢?你來選吧。”

讓孩子做出選擇,而不是服從命令,這會讓他有力量感。

覺得每一個行為都是自己主動做出選擇的結果,而不是被動接受,

感覺自己很能幹。

並且在選擇的過程中,

還能鍛鍊孩子的思考能力。

在給孩子提供選擇時,要確保每種選擇都是你樂意接受的。

B讓孩子幫忙

很多時候,孩子會拒絕命令,

但熱心腸的他們很難拒絕請求。

做父母的我們,不妨學會”示弱”:

“媽媽餓了,想回家吃飯,你能牽著媽媽的手走回去嗎?”

“天黑了,媽媽有些害怕,你能保護媽媽回家嗎?”

“我們出來太久了,媽媽有點渴,你能回家給媽媽倒杯水嗎?”

……

面對自己愛的人發出請求,孩子往往樂意幫忙。

這時候,親子之間的爭執,也就變成了更親密的關係,還培養了孩子的同理心和價值感。

布穀媽媽說:

孩子出門總想再多玩一會,不肯回家,其實這只是我們養育過程中的一個小難題。很多時候,遇到親子間的爭執,我們若能不隨意讓步、堅定地執行、給孩子力量感,大部分難題,便都能迎刃而解了。並且運用這樣的方法,能培養出能幹有出息的娃來。

每日一篇科普原創,解決育兒路上百種難題,喜歡就關注吧~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