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過生日大擺宴席,老人起立鼓掌配合:有了儀式感,美德去哪了

文/忒咪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分享轉發)

寶寶過生日大擺宴席,老人起立鼓掌配合:有了儀式感,美德去哪了

有人說: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培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於是乎,在這種儀式感的渲染和衝擊之下,不少家長越來越重視家庭儀式感的塑造和培養。

為的就是希望孩子從小可以生活在一個和諧、幸福、融洽的家庭環境中,給孩子帶來積極健康的成長生活體驗。

但與此同時,當多數父母開始刻意去尋求儀式感的培養的時候,卻反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當中,最該給孩子塑造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而正因為如此,“扭曲的儀式感”愈演愈烈……

寶寶過生日大擺宴席,老人起立鼓掌配合:有了儀式感,美德去哪了

寶寶過生日大擺宴席,老人起立鼓掌配合:到底誰是孫子誰是爺爺?

近日,一則影片在網上引起熱議。

影片中,1歲左右大小的寶寶,穿著一身紅色的衣服,坐在一張豪華的圓桌上,而桌子周圍除了孩子的爸爸媽媽之外,更有許多老人,有的甚至白髮蒼蒼。

而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當音樂響起的時候,所有老人都站了起來,一邊跟著唱歌,一邊鼓掌微笑配合儀式的進行。

影片流出之後,立刻引起了網友的熱議,不少網友批評道:這到底誰是孫子,誰是爺爺?

不得不說,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都越變越好,作為家長,我們也希望把更好的物質生活和家庭教育環境帶給孩子。

也正因為這樣,儀式感似乎成為了一種習俗和習慣,開始風靡起來。

寶寶過生日大擺宴席,老人起立鼓掌配合:有了儀式感,美德去哪了

但是,我們卻在刻意培養孩子儀式感的道路上,似乎越走越遠,忘記了我們到底該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家庭教育環境。

就比如影片當中的一幕,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頂著一頭白髮,佯裝可愛的模樣,配合著1歲寶寶生日宴的進行。

這一幕,怎麼說都有一些滑稽。

如果我們因為重視儀式感,而丟棄掉了我們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傳統美德,那麼這種儀式感,對於孩子又有什麼意義呢?

顧此失彼的背後,不過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得不償失。

所以,我們很多父母,是不是把所謂的儀式感,都搞錯了呢?

寶寶過生日大擺宴席,老人起立鼓掌配合:有了儀式感,美德去哪了

家庭、親子儀式感到底是什麼?很多家長搞錯了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也正因為“禮儀”這兩個字,儀式感才應運而生。

換言之,在儀式感背後,其實是有著文化和精神屬性所存在的。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的那樣:儀式感不等同於形式感,如果不能為之賦予更好的精神屬性和個性化價值,不能讓周圍的人感受到價值和尊重,那麼就不是儀式感,而是形式感。

而儀式感的創造,與孩子而言,傳達出來最重要的一種價值就是:

對生活認真、尊重、積極、敬畏且熱愛生命的態度。

但很明顯,許多家長完美錯過了這些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塑造,而只是一味地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感,熱鬧有餘,卻沒有任何意義。

寶寶過生日大擺宴席,老人起立鼓掌配合:有了儀式感,美德去哪了

就比如上面給大家分享的案例,一個1歲寶寶的生日,不但鋪張浪費、大顯豪華,而且桌子上白髮蒼蒼的老人,都得配合儀式的進行。

整個儀式下來,除了告訴我們,這個鬧劇缺乏節儉節約和尊敬老人的傳統美德之外,還能對孩子有任何啟示作用嗎?

當然,有些人會說這只是一個一歲的孩子,家裡人極盡寵愛也沒有錯,但是有沒有人想過,1歲孩子都已經如此,如果孩子更大呢?家裡人如果更加寵溺、不加節制呢?

所以,儀式感的培養要從孩子開始,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樹立,也應該從小開始。

一個家庭傳達出來是什麼樣的家風和精神導向,那麼孩子也會輸入怎樣的價值,這一切都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創造正確、積極的、不流於表面的儀式感,才是帶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寶寶過生日大擺宴席,老人起立鼓掌配合:有了儀式感,美德去哪了

如何正確給孩子創造儀式感?

實際上,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具備儀式感。

因為,人的一切行為和語言,都是從傳統文化當中來的,所以吃喝拉撒,都可以帶給孩子儀式感,而並非奢侈浪費或者譁眾取寵。

首先,是傳統美德方面的塑造

中國曆經上下五千年,在這歲月的長河中,積澱了無窮的文化和傳統美德,而這些也變成血液,一代一代地沿襲了下來。

比如,餐桌上的禮貌禮儀,重大節日時的文化習俗、待人接物時的妥帖大方,以及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美德塑造等等,都可以給孩子帶來一次美好的儀式感塑造和培養。

在我們家,我們就很注重餐桌上的禮儀,家裡只要爺爺奶奶來,每次必須都是爺爺奶奶先動筷子,我們也不會告訴孩子,但是在這種耳濡目染之下,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夠感受到家風和價值導向。

有一次帶孩子出去吃飯,桌子上有老爺爺在,因為幾個老人說話,沒人動筷子,孩子就在一旁一直等著,然後可能真是餓了,小聲問我:媽媽,那幾個爺爺怎麼還不吃東西啊?

其實大家發現了沒有,這種具備精神導向的儀式感,才是我們最應該帶給孩子的。

寶寶過生日大擺宴席,老人起立鼓掌配合:有了儀式感,美德去哪了

其次,親子之間儀式感的創造

孩子與父母之間,是需要儀式感的,因為儀式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這個家庭熱烈、美好的氛圍,可以讓他們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長大。

而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心智更加健全,對生活更加自信且樂觀。

那如何去創造親子儀式感呢?其實很簡單。

下班後和孩子的親吻、聊天和遊戲,生日時的互贈禮物和陪伴,遇到困難時的互相傾訴和幫助,都可以變成柔風細雨,給親子關係帶來更加美好幸福的佐料。

而這些,都可以是親子儀式感的一次創造。

寶寶過生日大擺宴席,老人起立鼓掌配合:有了儀式感,美德去哪了

忒咪媽媽寄語:

所以,大家有沒有發現,儀式感一定有一個目的,給孩子帶來了哪些?

比如帶來了幸福,帶來了正能量的價值觀,或者帶來了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等等。

最關鍵的是,當我們給孩子能夠帶來這些美好的時候,自己的內心也一定是充滿幸福和感動的,因為用心、正面的儀式感,不但能夠融化自己,也能夠融化別人。

所以,別讓儀式感停留在熱鬧的表面,更應該給孩子傳達積極美好的東西。

或許那種東西,最終都稱之為一個字:愛。

今日話題:

你怎麼看如今的奢侈寶寶宴和儀式感的?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