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長大後更有出息的孩子,是前三嗎?成績單這個位置出黑馬

松下幸之助有一條奇怪的擇才標準,即“尋求70分人才。”馬雲也說過:“我招聘地時候,不太喜歡一個班裡面從小到大是前三名的學生。┅┅而往往最好的學生是什麼呢?十名左右,讀書不是很用功,他搞來搞去就是十名左右。”

不喜歡100分的人才,不喜歡前三名的學生。大佬們的選擇可以理解,畢竟職場上各種型別的高分學生他們見得太多了。但是為什麼他們都喜歡70分排在十名左右的學生呢?

“第十名現象”

如果我家孩子考了全校第一名,我想我是會很高興,畢竟誰不想品嚐一下拿第一的滋味呢?不過有些家長卻不這樣想。

白巖松曾給他的孩子說過,不要爭第一,也不要爭最後一名。他特別不希望孩子為了考第一而考第一。

著名的演員胡軍也認為,考第一會讓他孩子覺得壓力大容易有挫敗感。

那麼不考第一,也不要考倒數第一。孩子考第幾名才可以讓父母少操心呢?這裡要提到教育界著名的“第10名現象。”

1989年,小學老師周武用了十年的時間來追蹤151位畢業班的學生,他發現了“第10名現象”:第10名之流的中庸學生,獲得的關愛眼神不多,但壓抑也最少,在人生的賽局中,反而容易成為冠軍。

周武老師還發現,孩子的成長其實是一個波動的過程,就像曲線一樣,在小學學習好的孩子,隨著年級的升高,成績會慢慢出現後移的現象。

比如在小學能考進前五名的孩子,在中學成績後移的比例佔到了43%,在小學排名7到15名的孩子,在初中,高中,名次的前移率為81。2%。

不過這裡所指的第十名,並非剛剛好第十名的學生,而是成績中庸的學生。

有人認為“第十名現象”觸及了基礎教育的一個癥結:分數重要,還是學習重要?名次有多大的價值?讀書學會什麼才有持久競爭力?

實際上,很多優秀的人當初在學校成績都不算太拔尖。有機構研究發現一種有意思的現象,即“諾獎現象”,就是說很多諾貝爾獲獎者早年在學校時候的成績也是平庸的。

比如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獲得屠呦呦,中學的成績不算突出,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但屠呦呦有個特點,就是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

由此可見,第10幾名孩子,成績不至於太差。不將精力和時間都花在追求考試的名次上,在班上人緣也不錯。興趣愛好都有涉獵,在學習上視野更廣闊,更自由。

學習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保持學習的習慣讓他們在社會中更具競爭力。

這也是為什麼班主任會說,長大後更有出息的孩子,通常不是前三名。

為什麼排名中上的孩子更有出息

1、人際關係更有優勢

排名第十左右的孩子,在班裡最活躍,既能跟尖子生做朋友,跟學習差的孩子也有共同話題,人際關係一般處理得都不錯。

而好的人際關係是強大的競爭力,這點誰都知道。

2、最有進步空間

之前有研究心理研究學者表示:“中等生幸福感更高”,因為差生容易焦慮,基礎太差,沒有了衝刺的底氣,進步空間很小。尖子生又更容易心理脆弱,為了保持一分的優勢潛力被榨乾。

而中等生,能一直保持在中等說明成績不容易下降,但他們的上升空間很大。稍微一點進步就會被人看到,經常能感受到努力就有回報的快感。

所以他們成績比較容易快速的提升,畢業後往往因為這樣也容易做出成績。

3、最大限度地保留好奇心和創造力

保持好奇心,才是獲得成功的最大驅動力。而創造力來自於好奇心和興趣。

具體來說,創造力=知識×心智模式,這裡的心智模式指的是一種創造性心態。創造性心態是一種永不滿足於現狀,總想與眾不同的渴望。

沒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等式裡知識那部分的中等生,保留了更多的創造性心態。這能夠促使他們會依據自己的興趣去努力和奮鬥,自然更加容易的有出息。

孩子適應未來的能力有哪些?

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很多家長都會關心這個問題。

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說,未來有六種技能:

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還有你需要會玩,你需要找到意義感。

因此有人說,未來活得很好的人應該是這樣:有品位,會講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兒,會玩兒,而且有點自己的小追求。

那麼要讓孩子成為活得很好的人,家長就不要過度關注成績,更要注重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的能力。

1、玩的能力

有人說,未來不會玩的孩子找不到工作。

在《一切行業都是娛樂業》這本書裡有一個觀點:娛樂在重構一切行業規則。即以後就算是開公司、創業,其實也是領著一群人在玩!

諸多西方名校的錄取標準,總結起來也不過三條:學得好!玩得好!能帶著大家一起玩!

馬雲曾經說:“我保證,這些會玩、想玩、願意找人去玩的孩子,一定會有出息,這些是培養情商的關鍵。

當然這種玩,是健康的幸福的玩法,是可以一個人自得其樂的玩,也可以是朋友眾多興趣廣泛的玩。和那種簡單的感官刺激和金錢消費的刺激放縱的玩法,不一樣。

所以, 小時候孩子如果能夠組織一群人去玩,做“孩子王”,那麼他的會有更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和親和力,組織能力、策劃能力、領導能力很小就會比其他人多一些優勢。長大了,自然更容易組織一群人去玩轉財富,因為這樣的能力是相通的。

這樣的孩子,自然最有出息。

2、擁有幸福的能力

所謂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

美國有一位叫做布朗的法官曾提出: 教育是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而教育不是為社會機器塑造一個合適的螺絲釘。

而家長要培養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只需要做到三點:第一培養孩子的感恩心,第二放下對孩子過重的期待,第三創造歡樂和諧的家庭氛圍

3、審美能力

著名畫家吳冠中說:“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木 心 先 生 說:

“ 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 ”

美學家蔣勳說過:“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

我們都知道,環境影響一個人的審美。家境好的孩子在審美上有先天的優勢,從小吃好的用好的,去很多國家,耳濡目染。慢慢形成了對細節的挑剔苛求,所以很多優秀設計師都是家境好的孩子。

普通人如何提升審美,其實也不難,有人總結出以下幾條:

⑴讓孩子遠離陰暗骯髒的人和事物,心靈不美的人,幾乎沒有發現美的能力。

⑵跟孩子一起多關注時尚的事物,比如雜誌,大師作品,大品牌的設計陳列,國外海報,街拍等

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孩子多去美好的地方旅行

⑷培養一些愛好,比如畫畫,攝影,小影片。

⑸帶孩子一起用心發現設計中的細節,細節是魔鬼

審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但只要平時生活中學會欣賞,養成習慣以後就會水到渠成。

其實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在藝術的薰陶中,體會生命的美好的質感。

4、逆商高,抗挫力強

優秀的孩子並不一定總得第一名,而是總有得第一名的自信

宮崎駿在《龍貓》中說:“許多事情,堅持堅持,就過來了。”

而這裡所謂的堅持,其實就是面對挫折的抗壓能力,也叫逆商。逆商又稱 “挫折商”, 它是由美國教育大師保羅·斯托茨提出的,主要是指一個人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擺脫困難和挫折的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逆商對一個人的未來起到決定性作用。一個人的逆商有多高,決定他能走多遠。

2020年8月,高一常考倒數第一的男生趙啟琛以705分的高分逆襲考入了清華。很多人都好奇,常考倒數第一的孩子居然也能逆襲?

談起自己的逆襲經驗的時候,趙啟琛接受採訪時說,最主要的是把當下的事情做好,考倒數第一那段時間,新老知識都需要掌握讓他有些應接不暇。後來,他調整了學習策略,先把新的知識點掌握好,再抽空複習之前的知識點。

趙啟琛就屬於逆商非常高的那一類人:失敗了從來不否定自己,什麼時候都能穩得住。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沉得下心,做好當下的事。

可見逆商高的孩子,困難只不過幫助他們走得更遠的墊腳石。

那麼家長該如何提高孩子的逆商呢“

⑴適當的批評教育。習慣表揚的孩子,聽到他人批評就心生不快,過度批評孩子,孩子就壓根聽不進家長的任何話語。適當的批評,可以讓孩子品嚐一下失落的滋味,減少玻璃心。

⑵讓孩子獨立自主。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裡的事情幫著做。不包辦代替即可。

⑶幫孩子克服困難。讓孩子獨立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幫忙了,當孩子遇到困難實在無法解決的時候,家長必須做好孩子的後盾,他們才能邁過去。

⑷做胸懷寬廣的父母。把自己戰勝困難的事情告訴孩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至於很多人所說的,首富也有小學生。是肯定會有,不過那是一種倖存者偏差。什麼叫倖存者偏差,指的是在做統計分析時,我們只專注於那些成功的例子,從而得出以偏概全的錯誤結論。大致來講,成功的例子往往只屬於少數。

家長可以看一下財富榜,那些頂級的大富豪沒有幾個是低學歷的。就算開始的時候是低學歷,後天也是堅持學習提升了認知才取得了持續的成功。

現在這個社會,分數依舊很重要,但是人們早已經不透過分數來論孩子的成敗。隨著社會發展日益的多元化,家長如果還是隻注重分數和排名,不去培養孩子其他的能力,他們長大了很難有很強的競爭力。畢竟,父母的終極使命是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的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