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半孩子稍不順心就滿地打滾,那些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講道理

一歲半的寶寶喜歡哭,一不順心就滿地打滾。很多老人一看孩子這些行為,就會隨意給孩子貼標籤,會說這個孩子怎麼這麼倔強,這個孩子脾氣怎麼這麼大,隨了誰誰誰。

很多父母也會非常的困惑,這麼小的孩子不能打不能罵,要怎麼教育。我們說孩子的任何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只有瞭解了這些原因,才能更好的去解決問題。

為什麼一歲半的孩子喜歡哭鬧、滿地打滾?

一歲半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獨立階段,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十分矛盾的階段。

一歲半,很多孩子開始能夠獨立行走,他們能夠依靠雙腳去的地方越來越多,越來越遠,需要父母幫忙的機會越來越少,孩子們一方面想要獨立,去到更遠的地方。另一方面,他們內心又對外界世界充滿了恐懼,所以孩子們在練習走路的時候,會走兩步就回頭找媽媽,媽媽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這個時候一歲半的孩子他們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一方面想要獨立,一方面想要安全依賴媽媽。換句話說,一歲半的孩子想要的太多了,但是他的能力又十分有限。

比如:

想要自己吃飯,卻總是弄得一團糟;

想要摸洞洞,被家長強行阻止;

想要爬高高,被家長強行抱下來;

孩子嘗試的越多,被父母拒絕的越多,孩子不順心的機會就越多,所以我們有一種錯覺,這個階段的孩子,太愛哭鬧了,脾氣太大了。

一歲半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啥事都要和家長反著來。

一歲半到兩歲半,孩子會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具體表現就是事事都要和家長反著來。每個孩子的叛逆期出現的時間早晚不同,但是具體的表現大同小異。

叛逆期是什麼?

就是孩子開始透過自己的行為向我們證明自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最明顯的就是父母說的都不做,父母不讓做的非要去做。越不讓做的事情,越發的想要去嘗試。

這本身不怪孩子,他對這個世界有著太多的好奇心,什麼都想試一試,卻總是被父母說“不”“不”“不”,

父母的拒絕就是叛逆的開始。

也就是說,一歲半的孩子叛逆,喜歡哭鬧,這是共性,不是特性,大部分一歲半的孩子都是如此。

孩子的情緒管控被爬行腦控制。

在《去情緒化管教》中,作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2歲多的孩子,想要媽媽聽他的話,就狠狠的在媽媽的背上打了一下。孩子的是真的想要打媽媽嗎?並不是,這只是他希望媽媽能夠聽他講話,引起媽媽的注意力。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孩子的行為並不是我們看到的,相反行為背後的原因才值得我們深思。

孩子之所以用這種奇怪的發脾氣的方式來吸引媽媽的注意力,是因為孩子的大腦本身不受“自己控制”。

人類的原始本能都受到下腦也就是爬行腦的管控,人類負責理智的上腦直到26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所以幼兒、兒童更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一旦遇到問題爬行腦就會出現,發脾氣哭鬧都是爬行腦的表現。

所以一個小學生可以教他不能隨意發脾氣,但是一個一歲半的孩子,給孩子講道理是沒用的。

總結一下,一歲半的孩子喜歡哭鬧,是共性,也就是大部分孩子都會經歷的;是一個必經階段,代表著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過去;代表著孩子需要幫助,而不是被責罵

面對一歲半的孩子哭鬧,父母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有兩種。

一種,讓孩子哭吧,在地上再翻滾也別管。

有些父母堅持讓孩子自己哭鬧,自己站在一邊看熱鬧。這樣真的好嗎?

有那麼一部分孩子哭起來就沒完沒了,這樣看著孩子去哭鬧,對孩子的健康並沒有好處。另一方面,當孩子哭的時候,其實就是在發出求助訊號,“我需要幫助”,父母旁觀者的心態,任由其哭鬧,並沒有真正的幫到孩子,孩子下次可能不會再哭鬧,但是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發洩自己的情緒,可能會使用別的方法。

另一種,嘗試和孩子講道理。

經常會看到父母和一兩歲的孩子講道理,只能說大部分時間,孩子都是聽不懂的。其一,認知能力有限,孩子聽不懂;其二,2歲前的孩子都是感覺運算階段,看到、摸到才能感覺到。給孩子講分享,不如做給孩子看。所以,嘗試講道理,幾乎是沒有用的。

講道理不行,讓孩子自己哭也不行,對於一歲半的孩子,方法對了才能事半功倍。

方法一,最有效的方法是轉移注意力,迅速帶離現場。

在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研究者發現,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他們的情緒是很難平復下來的。因為孩子心跳加速,身體血液迅速湧向大腦。想要孩子安靜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迅速帶孩子離開事發地。

遵循感覺運算階段的原理,當孩子看不到的時候,很快就會平復下來。

方法二,講再多道理不如做給孩子看。

對於一歲半的孩子,講得再多都不如讓孩子真實的感受一下。你說水太燙,不能碰。孩子並沒有燙的概念,你拉著孩子的手在杯子的外面輕輕的試探,他知道什麼是燙,把感覺和詞語建立聯絡,下次就會主動避開。

朋友家的孩子2歲多的時候碰倒了熱水壺,朋友說,從此以後,玩的時候都會自己繞開水壺。這就是幫助孩子把行為內化成經驗。比講道理更有用。

方法三,培養孩子的上腦需要持之以恆。

上腦控制的是理智,下腦控制的是原始衝動。如果孩子的下腦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第一時間跳出來代替理智,久而久之,下腦就會代替會思考的上腦,孩子長大後遇事會更容易衝動。所以在孩子成長的環境中,我們要儘量的幫助孩子建立起用理智腦思考的習慣,那就是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用理智去引導孩子,幫助上腦建立起聯絡。

大腦是可以被塑造的,當父母訓斥孩子的時候,下腦更容易被啟用。當父母理智的去對待孩子的情緒或者脾氣,更容易幫助孩子喚醒上腦。

換句話說,想要孩子長大更加願意和父母溝通,就需要孩子從小父母學會培養孩子的理智。而不是一句,長大了自然就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