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在孩子不吃飯,多數是這個原因,正確的引導帶來良好的表現

媽媽不在,或上班去了,孩子不吃飯,也不吃牛奶。

有一個鄰居,她的孩子交給了奶奶帶,她自己在醫院裡當護士,上班沒早沒夜,忙得很。這一天傍晚,她的奶奶拿著奶瓶,一罐200毫升的奶瓶,牽著她的兒子去醫院找她。臨近下班的時間,這孩子要媽媽喂,才願意喝。

媽媽不在孩子不吃飯,多數是這個原因,正確的引導帶來良好的表現

她的奶奶苦不堪言:“飯也不吃,牛奶也不喝,就是要找媽媽。你看他也不瘦,就是不愛吃東西。”

一、餵養關係的不確定性

不要奶奶餵養的孩子

孩子不要奶奶餵奶、餵飯,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育兒現象。——孩子不是不吃飯,而是要依靠外力來促使自己,完成吃飯的過程,這個比挑食更嚴重、更頭疼。

而問題出在餵養關係的不確定上,何以見得呢?

媽媽不在孩子不吃飯,多數是這個原因,正確的引導帶來良好的表現

比如你帶你的孩子,陪伴的時間比奶奶的時間更長一些,孩子或許就會過分地依賴於媽媽。媽媽帶8個小時,奶奶帶8個小時,為什麼孩子還要找媽媽啊?

問題不是奶奶或是媽媽的問題,而是孩子夜晚跟媽媽一起睡覺,安全感會更強一些,所以會導致孩子過於依賴自己的媽媽。

媽媽不在孩子不吃飯,多數是這個原因,正確的引導帶來良好的表現

要解決好這個問題,我發現不是簡單地相處的問題。

需要奶奶餵養的孩子

有2個孩子,一直都不要媽媽,而是要奶奶,這又是一個很讓人感到好奇的兒童心理。其實,這2個孩子一直跟著奶奶睡覺,習慣成為自然,而不想跟媽媽睡覺。然後這2個孩子,餵飯卻要奶奶喂。

媽媽不在孩子不吃飯,多數是這個原因,正確的引導帶來良好的表現

這是2個相反的例子,它是我們身邊真實存在的例子。

照此分析,難道是睡眠影響了孩子的依賴性嗎?有可能。因為夜裡睡覺,至少能給孩子很多的安全感,在黑夜中度過,有親人的相伴,他們會把所有的感知,都建立在某一個特定的家長身上。

——那個人可能是奶奶,可能是媽媽。

二、跟誰一起入眠,是很重要的1個選擇

孩子們今晚跟誰一起睡呢?一般都會選擇爸爸媽媽。如果不想孩子拿著奶瓶來找你的話,我覺得最好的辦法是,把睡眠的時間規劃一下:

比如在一個月的時間裡面,第一天跟著媽媽一起睡;第二天跟著奶奶一起睡,這樣交替進行即可。

媽媽不在孩子不吃飯,多數是這個原因,正確的引導帶來良好的表現

而帶孩子最不需要問的就是:“你今晚跟誰睡呀?”因為這是一個小小的誤導。

孩子的回答,一定是媽媽。

經常換一換帶孩子的人,孩子的安全感不會寄託在一個人身上,不然家裡帶孩子的壓力就更大了。

媽媽不在孩子不吃飯,多數是這個原因,正確的引導帶來良好的表現

當孩子提出要媽媽喂的問題時,媽媽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儘早自己學會吃飯。獨立起來的孩子,一般吃飯也很自覺,其依賴心理會慢慢改變,也是變得越來越好的表現。(喜歡的朋友,請加加關注或轉發本文讓更多的人瞭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