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知識不求甚解, 流於表面, 是好奇心被家長壓制住了

求知慾的心理學解釋:

一個人對未知世界進行主動探索的慾望。

求知慾的作用:

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井使人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滿足感。

求知慾受損後果:

思維僵化、不愛思考、缺乏創造力,學習瞭解新知識的願望不強。

求知慾受損後對孩子學習的影響:

對知識不求甚解,流於表面,把學習視為枯燥的事情,學習興趣降低。

孩子對知識不求甚解, 流於表面, 是好奇心被家長壓制住了

點選載入圖片

家長傷害孩子“求知慾“的具體表現:

1、家長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敷衍了事,甚至惱羞成怒對孩子大聲斥責;

2、家長只重成績,不重方法,逼迫孩子“苦學”;

3、家長不鼓勵孩子創新,不允許孩子質疑家長或老師,把孩子的“新穎想法”經常定義為“胡說八道”,強調“聽話”教育;

4、家長不愛學習,不崇尚知識,讓孩子學習主要是為了實現功利目的;

5、家長給孩子安排的學習時間過長;

孩子對知識不求甚解, 流於表面, 是好奇心被家長壓制住了

點選載入圖片

家長認識誤區:

1、家長認為孩子所問的問題井不重要,敷衍過去就算了;

2、家長認為孩子必須按照家長或老師的思路想問題;

3、家長認為學習根本沒有捷徑,只能靠吃苦才行。

如何保護孩子的求知慾?

求知慾是一個人探索未知、學習新知、追求創新、不斷完善自我的原動力。求知慾弱的人思維僵化保守,缺乏學習興趣,不愛思考,不求甚解。而求知慾強的人則愛學習,愛思考,喜歡探求事物的規律,學習效率也高。因此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慾是保證孩子熱愛學習的重要前提。

孩子對知識不求甚解, 流於表面, 是好奇心被家長壓制住了

點選載入圖片

那麼,人的求知慾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原始形態就是人的好奇心,而後隨著人的社會化程序,這種原始的好奇心逐漸與人的生存需要及社會文化背景相融合,最終形成一種動態的、複雜的學習和探索欲求。

人的求知慾有強有弱,這是天生的嗎?當然不是,一般來講,凡是大腦發育正常的人,生下來時基本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差別並不大,真正的差別是在後天形成的,其中有

三個最重要的原因:

我們今天先說說第一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孩子的好奇心被壓制。

好奇心是求知慾的先天形態,也是求知慾的核心和天然動力,因此好奇心被壓抑,求知慾必然會受到影響。其實每個小孩子的好奇心原本都是非常強烈的,只是後來,由於家長的一些錯誤做法把孩子的好奇心逐漸壓制住了。其中最常見的錯誤做法就是不認真對待孩子的“為什麼”,因為喜歡問“為什麼”是孩子好奇心的主要表現形式。

孩子對知識不求甚解, 流於表面, 是好奇心被家長壓制住了

點選載入圖片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觀測記錄,一個六七歲的兒童在十個月內大約會提出1250個“為什麼”。而這些“為什麼”是非常寶貴的,如果得到家長的認真對待,會使孩子的好奇心順利地轉化為求知慾。

很遺憾,很多家長並沒有抓住這樣的機會,他們對孩子的這些“為什麼”總是不夠重視,不是敷衍了事就是惱羞成怒,這會對孩子的好奇心造成嚴重傷害。類似“小孩子不要亂問”、 “等長大了就知道了”、“你咋那麼多問題,都煩死了”、 “笨蛋,你連這個都不知道”、“老問什麼呀,沒見我正忙著嗎”這樣的話我經常從家長的嘴裡聽到,家長們也不太在意,大多習以為常了。可是家長們是否知道就在這不經意間白白浪費掉了培養孩子求知慾的機會。

孩子是根據家長的態度來判斷對錯的,如果家長以這種態度來對待孩子的問題,他們就以為愛問問題、愛思考是壞習慣,是要改掉的。

孩子對知識不求甚解, 流於表面, 是好奇心被家長壓制住了

點選載入圖片

在一次次地受挫後,孩子會被迫將好奇心收起來,去迎合家長的心意,做一個“非禮勿問”的乖孩子,特聽話、特老實,但是從此也失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慾望,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在這方面家長們應該多向“發明大王”愛迪生的母親南希學習,下面我們就來分享南希的教子方式:

愛迪生是聞名世界的發明大王,在美國《生活》雜誌評出的“過去一千年間對人類社會發展最具影響力的一百位人物”中,愛迪生名列榜首。然而,愛迪生小時候卻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少年”,他對什麼都感興趣,愛哭愛鬧,更愛問問題。愛迪生的老師恩格爾對他不斷問“為什麼”特別膩煩,罵他是“低能兒”,不到三個月,就讓他退學了。但愛迪生的母親卻不這樣認為,她覺得愛迪生沒有問題,不但鼓勵愛迪生多問“為什麼”,還和他一起探究各種問題的原委,不斷引導愛迪生將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慾和創造意識。最終愛迪生在母親的正確引導下成長為對人類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發明家。

孩子對知識不求甚解, 流於表面, 是好奇心被家長壓制住了

點選載入圖片

如何正確對待孩子所提出的問題呢?我認為應該遵從以下三條原則:

A.不敷衍

對孩子所提出的問題要給予高度重視(這也是對孩子表示尊重),並認真回答,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信口開河、胡說八道。

B.不指責

論孩子問多少個“為什麼”,家長都要有耐心,即便孩子提出一些似乎荒唐可笑的問題,家長也不能譏諷、指責孩子,要多考慮孩子所提問題的合理性。

C.不拖延

對能給出答案的問題要當時回答,對不好確定答案的問題要給出答覆時間,對沒有答案的問題要當時說明原因。

下一節我們繼續來說說其他的原因和家長如何保護孩子的求知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