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小時候依戀母親,長大後卻跟父親更親近?

網上看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話題:

為什麼孩子小的時候依戀媽媽,長大後卻親近爸爸?

有一個回答印象深刻,說得樸實,卻道出事實:

孩子生下來就要吃奶,不依戀媽媽,豈不得餓死?當孩子慢慢長大,發現原來不起眼的爸爸也有閃光點,不嘮叨還有力量把你扛在肩頭,有啥理由長大後不念著爸爸的好?

其實,孩子從母愛走向父愛,是生命成長的必然軌跡,母愛不可缺,父愛也不可替代,誰都是孩子的唯一。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依戀母親,長大後卻跟父親更親近?

還記得那個哭著控訴遭受孩子不公平待遇的爸爸嗎?剛剛他還一臉滿足帶孩子外出吃兒童套餐,可一回到家,孩子就撲進媽媽懷裡,毫不留情把他這個爸爸晾在一旁。

醋意橫生,心感悲涼,爸爸對著鏡頭“淚如雨下”:孩子,你為什麼只要媽媽,不要爸爸?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依戀母親,長大後卻跟父親更親近?

孩子小的時候喜歡粘著媽媽是普遍現象,不僅僅是因為媽媽從小為孩子提供母乳,滿足孩子生理需求;也不止是媽媽溫柔體貼,帶給孩子內心撫慰。事實上,媽媽是橫跨孩子兩個世界的領路人,對母愛的依戀,是每一個孩子天性本能。這種親密關係,早從還在媽媽子宮的時候,彼此就建立了聯絡。

“出生前心理學”研究者發現:

寶寶是帶著子宮記憶出生的。

寶寶孕7個月之後就開始具備思維、感覺和記憶的能力。

研究還發現:

出生後,80%的人還能透過特殊的催眠方式,回想起幾十年前在媽媽子宮生活的片斷。

央視曾經推出過一個令人淚目的公益廣告——《媽媽的心跳》,它以特別的角度詮釋了媽媽和寶寶之間的牽掛。

鏡頭裡,寶寶哭鬧不止,爸爸、奶奶、姐姐、阿姨……每個人都試圖安撫寶寶,可誰都束手無策。直到出現了一位絡腮鬍大叔,他接過孩子,神奇的一幕發生了——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依戀母親,長大後卻跟父親更親近?

孩子的哭聲戛然停止,他的耳朵貼近大叔的胸口,他露出了笑臉,一滴淚劃過臉頰。

螢幕打出一行字:孩子媽媽的心臟在數月前移植給了這位大叔。

看完,潸然淚下。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依戀母親,長大後卻跟父親更親近?

媽媽的子宮是孩子的第一個世界,他聽著媽媽的心跳,呼吸著媽媽的呼吸成長。而當孩子呱呱墜地來到另一個世界,陌生的環境令他無助、焦慮,媽媽作為孩子唯一熟悉的人,;是這個世界最能夠給他安全感的引路者。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對母親的依戀,特別是出生後到1歲前不懂事的這個階段,是孩子一生有效的“心理資本”。 如果孩子在童年得到充足的母愛,他的內心就會始終充滿安全感;當他成長以後,需要經歷人生艱難挫折時,安全感會讓他保持輕鬆、寬容的態度。

這個世界上,最無私的莫過於父母對兒女的愛,而“母愛”則以無微不至的方式,為孩子鋪上一層最暖的底色。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依戀母親,長大後卻跟父親更親近?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媽媽們會突然發現:那個曾經一直黏在身旁求抱抱的孩子,漸漸變得獨立,並且他們開始喜歡和爸爸在一起。

都說“母愛如水,父愛如山”,爸爸會陪著孩子瘋玩,會允許孩子去冒險嘗試,在爸爸的身上,孩子感受到的是另一種愛的表達。與活力四射的爸爸在一起,享受無拘無束的時光,成為孩子們的嚮往。

每個男孩的心裡都藏著一個“英雄夢”,男孩開始親近爸爸,其實預示著男孩進入了想嘗試成為男人的模仿期,而爸爸就是最好的榜樣。

在與爸爸的相處過程,爸爸身上的力量感,活力,爸爸處理事情的果敢等等,這些品質都會讓男孩崇拜,男孩在相處中觀察和學習作為一個男人所要具備的條件。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依戀母親,長大後卻跟父親更親近?

每一個女孩也都做著“公主夢”,夢想自己遇上白馬王子,過著童話般的生活。女孩親近爸爸,是因為爸爸是女孩生命中接觸到的第一個異性,對女孩來說,爸爸同樣具有著重要的榜樣作用。

在與爸爸的相處過程中,女孩潛移默化學習著與異性相處的正確方式,學會尊重、樂觀、勇敢。這種潛在品質將幫助女孩在未來,無論是面對職場,還是步入婚姻,都能更好地接受挑戰,處理好各種關係。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依戀母親,長大後卻跟父親更親近?

其實父愛和母愛是不同的給予:依戀母親,是孩子生命的本能成長;而親近父親,則是孩子開始適應社會的本能學習。

如果細細觀察,你會發現,生活中那些自信強大、樂觀堅定的孩子背後,往往都站著一位非常他們的父親。

如果說母愛給了孩子滿足感,那麼父愛則給了孩子方向感,父愛堅定、有力,引領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依戀母親,長大後卻跟父親更親近?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則用一生治癒童年。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沃土裡的養分,最好的給予,是不偏不倚,給得正好。這樣的父母,他們明白:什麼時候,誰該靠前,什麼時候,誰又該退後;這樣的父母,他們也彼此理解,尊重對方的堅持,也疼惜對方的付出。

動畫短片《媽媽的秘密》,讓我們看到一個家最美好的狀態。

這是一個三口之家,爸爸和女兒都擁有一支神奇的魔法棒,唯獨媽媽沒有。因此,女兒特別喜歡和擁有魔法的爸爸一起玩,心裡卻對媽媽存在一絲偏見:她認為,媽媽是因為沒有魔法棒,才不允許她一直施玩魔法。就像剛剛,她只是施法將牛奶灌進嘴裡,媽媽卻瞪了她一下,嚇得她不得不乖乖繼續寫作業。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依戀母親,長大後卻跟父親更親近?

對於女兒來說,她最開心的時光莫過於等爸爸下班回家,兩個人一起玩魔法棒,從陽臺玩到房間,直到玩累了為止。只有爸爸,願意陪她整整玩一天。

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不喜歡約束,更喜歡那個可以讓他們自由自在的陪伴者。但孩子沒看到的卻是,當她和爸爸將房子玩得亂七八糟,是媽媽在默默打掃;當她生病發燒,也是媽媽徹夜不眠在照顧她。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依戀母親,長大後卻跟父親更親近?

這一次,媽媽卻堅持原則:必須寫完作業,才能跟爸爸一起玩。女兒憤怒地吼出內心的不滿:就是因為你沒有魔法!

媽媽難過地低下頭,爸爸見狀則推開女兒的房間,領她來到廚房,給她看了藏在暗格裡屬於媽媽的魔法棒。

一切都變了!媽媽瞬間變美,但美味的飯菜消失了,溫馨的屋子消失了。媽媽見狀,拿回魔法棒,重新藏回暗格。再一次,媽媽變得平凡,家卻恢復了原樣。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依戀母親,長大後卻跟父親更親近?

爸爸的揭秘,讓女兒終於懂得了媽媽的用心和付出: 其實媽媽也有魔法棒,只是用它作為代價換來了一個溫馨的家,這才有了他們一家人每天快樂的生活。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依戀母親,長大後卻跟父親更親近?

家庭系統排列的創始人海靈格說,幸福家庭關係應該是:

“夫妻倆親密並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間位置,形成穩定的等腰三角形關係。”

一個幸福的家,如果愛是其中一個支撐點,那麼愛的兩端還應該站著“尊重”和“包容”;一個家最幸福的模樣,也應該是:父母愛孩子,孩子也愛著父母……

我是諾媽,成長路上的男寶媽,教育專業,媒體從業,專注孩子成長研究,為父母提供有價值的育兒之道。關注我,一起成長精進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