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欲擒故縱”:如何巧妙運用“三十六計”中的積極成分

關於如何巧妙運用“三十六計”中積極成分的話題,今天和大家聊聊“欲擒故縱”。

談“欲擒故縱”:如何巧妙運用“三十六計”中的積極成分

善於放長線、釣大魚的人,看到大魚上鉤之後,總是不急著收線揚竿,把魚甩到岸上。因為這樣做,到頭來不僅可能抓不到魚,還可能把釣竿折斷。他會按捺下心頭的喜悅,不慌不忙地收幾下線,慢慢把魚拉近岸邊;一旦大魚掙扎,便又放鬆釣線,讓魚遊竄幾下,再又慢慢收釣。如此一收一弛,待到大魚精疲力盡,無力掙扎,才將它拉近岸邊,然後用網兜把魚兜上岸。釣魚人使用的這個辦法,就叫做“欲擒故縱”。

談“欲擒故縱”:如何巧妙運用“三十六計”中的積極成分

欲擒故縱之計是我國古代最早應用的謀略之一。道家祖師爺老子曾經主張“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說的便是想要奪取它,則須放縱它的計策。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會記得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為了平定南中,消除北伐中原的後顧之憂,諸葛亮十分耐心地將該地少數民族首領孟獲擒獲七次,又釋放了七次,終於使孟獲心服口服,發誓永保南中安定,不再造反。七擒七縱的故事,是欲擒故縱之計的典型範例,它不但將這一計策施展得淋漓盡致,而且還證明這一計策所可能產生的深遠意義:化敵為友,使對方傾服。

談“欲擒故縱”:如何巧妙運用“三十六計”中的積極成分

因此,欲擒故縱之計的訣竅是:如果過於逼迫對方,會受到對方的反撲;有意讓它逃走,可以削弱它的聲勢。緊緊地跟蹤它,而不必逼迫它,藉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鬥志,待其潰散之後即予擒拿,這就有可能避免流血衝突。伺機緩和局勢,促使對方信服歸降,便會有光明的前程。

談“欲擒故縱”:如何巧妙運用“三十六計”中的積極成分

欲擒故縱之計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範圍十分廣泛。我們在批評勸戒別人不要犯這樣或那樣錯誤的時候,最容易犯下的錯誤之一,就是當眾把別人說得一無是處,指責別人無知、無能、無理。這種批評風度不免逼人太甚,容易傷害別人的自尊心,往往招致別人的牴觸和反感。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在不傷害別人自尊心的原則下,批評、勸戒和說服別人。欲擒故縱之計有助於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儘量不用咄咄逼人的批評語氣,而改用體諒的口吻、疑問的語氣來促使別人思考犯錯誤的原因和教訓,也可以回顧自己犯錯誤後改過的歷程,以現身說法和與對方認同的方式,啟發對方下決心改正錯誤。還可以用微笑代替責備,用沉默代替唇舌,用迂迴說理代替當眾懲罰等辦法,來勸戒對方醒悟悔過。

談“欲擒故縱”:如何巧妙運用“三十六計”中的積極成分

在與別人談判的時候,沉默往往是欲擒故縱的先導。巧妙地運用沉默,至少可以起到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促使對方說話,而且非說不可。沉默造成談話中斷,人們出於本能往往會自動填補談話中出現的空隙,你便可以從中瞭解談話人的意向和弱點。②有助於自己集中精力思考應變辦法。③有利於超脫圓通地應用各種局面。當情況尚未明瞭的時候,最好的反應就是不作出反應,以不變應萬變。這樣可以不說不需要說或者不能說的話,不致於陷入不必要或者不能陷入的困境。沉默的過程實際上是故意“放縱”對方的過程,一旦結束沉默,便是“擒拿”(即說服)談判對手的時候了。

談“欲擒故縱”:如何巧妙運用“三十六計”中的積極成分

欲擒故縱,乃是矛盾的統一。欲擒不得,方藉助於“縱”,倘若手到擒來,也不必勞神費力地“縱”了,您說對嗎?如果大家對此話題感興趣,歡迎在下方留言。

(部分內容來源於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