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以為自己獎懲有度,卻不知這對孩子是隱形PUA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非常喜歡用獎懲的手段,

你表現得好了我給你獎勵,表現得不好我就懲罰你。

覺得這樣一下棒子一下糖果的手段,能夠很有效地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

但是這樣的方式對於孩子來說,更像是隱形的“PUA”。

PART.1間歇式獎懲,隱形PUA

在一檔綜藝《敞開心扉的少年》裡,有個叫蹦蹦的男生。

他每次做自我介紹的時候都不說自己名字,而是說——

“大家好,我是蜜糖的哥哥。”

從他的介紹裡可以看出他覺得妹妹更重要,

也可以看出無論是節目還是在家裡,他都覺得妹妹應該才是目光中心。

家長以為自己獎懲有度,卻不知這對孩子是隱形PUA

主持人根據蹦蹦的表現直接坦言他是一個沒有自信的孩子。

隨著節目中的深入談話,大家才瞭解到這個孩子為什麼會變得這麼不自信。

蹦蹦爸爸在一次和蹦蹦的爭吵中撕掉了他的獎狀。

他的解釋是,撕掉獎狀就是撕掉他的傲慢,我不想讓他因為一點成績而自滿。

可是蹦蹦爸爸一定沒有想到他撕掉獎狀的同時是把蹦蹦的自信都給撕碎了。

心理學家認為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往往是無法補救的。

因為作為孩子,他認為父母是他的安全堡壘,是他的溫暖港灣。

所以很多時候當父母去批評孩子傷害孩子時,

孩子的第一反應經常是覺得自己犯錯了,應該坦然接受父母的責罰。

這是孩子自己對自己的一種自我否定,這種心態很可能延續孩子一生。

父母不經意間對孩子的否定、打擊,其實就是一種

“間歇性獎懲”

它很隱形,對孩子的毀滅性卻極為強大。

家長以為自己獎懲有度,卻不知這對孩子是隱形PUA

為什麼說父母對孩子的打擊是致命的,這涉及到一個心理學概念

“關係的基本假設”

就是指我們和某個人的交往,其實是有一個預設的前提和承諾的,然後雙方都遵循這個假設互動。

這樣的假設決定我們和對方之間的界限,以及允許彼此踏過界限進入自己世界的權利;

同時也包含彼此對對方的義務,對彼此情緒的分擔、喜怒的共鳴等。

比如當兩個人關係的基本假設是同事,那麼對方對隱私的窺探就會讓我們不舒服,

當然當我們悲傷的時候對方也沒有義務照顧我們的情緒。

當兩個人關係的基本假設是朋友,那麼我們會給對方瞭解自己、指責自己的權利,

而當我們受傷的時候,對方也應該安慰我們。

而對於子女來說,和父母關係的基本假設,就是父母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無條件愛自己的。

家長以為自己獎懲有度,卻不知這對孩子是隱形PUA

基於這個假設,子女對於父母的依賴感可以說是天生的,是理所當然的。

孩子會認為,在自己受傷的時候父母就會安慰自己,無條件的保護自己。

但是很多時候孩子自認為的受傷情況不被父母認可,

他們可能不會去“保護”孩子,反而還會站出來指責孩子的不對,甚至打擊孩子。

一旦發生這樣的情況,就是直接推翻了孩子認知裡面的基本假設。

而沒有分辨能力的孩子無法去理解父母為何這麼做。

在孩子看來,父母平時對自己的誇獎、支援都是一種獎勵,

那麼與之相反的指責就相當於一種違背假設的“懲罰”。

時而誇獎,時而懲罰,孩子分辨不出誇獎和懲罰的具體原因,

但是這樣的“間歇式獎懲”,常常使孩子的情緒在喜悅和痛苦中起伏。

而心理學家指出:我們的認知系統往往會錯誤解讀這種折磨人的狀態,把強烈的痛苦情緒理解成愛意。

孩子對父母的基本假定是“愛自己”,那麼這些充滿指責和痛苦的時刻,就會被曲解成愛意。

這樣的結果就是,那些糖讓孩子忽略巴掌,孩子真的會認為是自己的錯,

認為自己就是父母口中“不行”“不對”“差勁”的樣子。

PART.2對孩子的指責會成真

在紀錄片《你好,兒科醫生》中,有個因為孩子下體撕裂出血的急救案例。

起因是孩子媽媽因為3歲多的孩子不想上課外班,

情急之下失去理智,猛踹孩子下體,造成撕裂出血。

多虧立馬送進醫院手術,再晚幾小時,就會影響以後的排尿問題。

家長以為自己獎懲有度,卻不知這對孩子是隱形PUA

我們成年人看這個案例的時候估計都挺憤怒的,

但是這個孩子在受傷嚴重的情況下在醫院裡第一反應還是要找媽媽。

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依賴是天生的,小的時候,他們從不會認為父母有過錯。

這個事情我們看起來是媽媽太沖動甚至有不合理的體罰,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一定覺得媽媽沒有錯,是自己不夠聽話是自己的錯。

孩子有這樣的認知那麼在之後的成長中,

他為了媽媽愛他會一直努力聽話,媽媽說什麼就是什麼。

他會越來越不敢有自己的情緒和性格,他怕媽媽不開心怕自己做錯。

如果一個孩子得到的誇獎很少,一直處在被父母指責的環境裡呢?

他就會覺得他自己真的就是父母說的那樣,不怪不懂事甚至是個“廢物”。

比如在另一部紀錄片《守護解放西》裡,一個孩子在上初中後越來越叛逆,甚至勾結同伴搶劫。

孩子爸爸很困惑,自己的孩子上小學的時候一直很乖,怎麼說變就變呢?

家長以為自己獎懲有度,卻不知這對孩子是隱形PUA

實際上是孩子上了初中後交了些朋友,有個朋友是家長眼裡的“壞孩子”。

所以爸爸就經常指責孩子說他和這樣的人交朋友會變壞。

這位爸爸沒有好好的引導孩子,就是一味的指責和謾罵,

這樣的態度並沒有讓孩子變“變好”,反而父子關係愈發惡劣。

聽多了爸爸的指責,孩子慢慢覺得他就是爸爸口中說的樣子,

頑劣不堪,不識好歹,不是好孩子,那他到最後就會預設自己就不是好孩子。

正如蒙臺梭利所說的:“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會決定他的一生。”

PART.3做認可孩子的父母

家長以為自己獎懲有度,卻不知這對孩子是隱形PUA

每對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在做父母之前他們也是孩子,也是不成熟的大人罷了。

所以一開始當爸爸媽媽有些不足是在所難免的,

但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應該去慢慢學習慢慢讓自己做合格的父母。

做一個滿足孩子“基本假設關係”的父母一定要這兩點。

01孩子犯錯先別指責

家長以為自己獎懲有度,卻不知這對孩子是隱形PUA

不在孩子挫敗的時候在孩子身上找原因。

孩子失敗、委屈、犯錯誤的時候,很多父母都下意識地讓孩子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但此時受傷的孩子,他需要的是一份安慰,一份支援,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沒有關係”。

可當最為信任的父母也說是自己的原因的時候,孩子真的會懷疑自己。

教育博士錢志亮指出,在孩子犯錯時很重要的一點,

就是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不會變,永遠站在他這邊和他一起面對。

先讓孩子看到自己存在本身的正確性,

孩子才能理智的看待問題,而不是自我攻擊,否定自己。

當孩子犯錯,首先要做的是給他擁抱,安撫他的情緒,讓他找到安全區域。

因為比起孩子的情緒,問題的分析真的一點也不重要。

02多誇讚孩子

家長以為自己獎懲有度,卻不知這對孩子是隱形PUA

多誇讚孩子,讓孩子得到積極認同。

孩子無條件信任父母,如果父母覺得孩子優秀,

那孩子也自然相信自己是優秀的。

相反父母越是覺得孩子不行,孩子就真的越是不行。

在綜藝《朋友請聽好》裡有一封來自25歲研究生的信,他說感覺自己一直沒有成年。

媽媽到現在還管控他的生活,有明確的回家時間,

出去玩也像對付小朋友一樣給他50塊錢。

有人建議他搬出去住,可他又害怕媽媽傷心。

其實說到底,這個孩子也不認為自己有照顧自己的能力。

因為他早已接受了媽媽的投射認同,覺得自己真的不行。

多肯定孩子的能力,把誇讚孩子的話掛在嘴邊永遠不會錯。

家長以為自己獎懲有度,卻不知這對孩子是隱形PUA

我們對孩子實施獎懲制度,自以為自己這樣是理智的家長,

但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說每一次的懲罰他都未必明白原因。

但是孩子對父母天然的信任與愛使得他們願意接受這樣的懲罰。

但是萊寶相信這也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初衷。

說父母最愛孩子,但很多時候給孩子最大傷害的也恰恰是父母。

成長對孩子很重要,對父母其實更重要,父母的成長才是更好愛孩子的保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