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破壞王,家長先別煩惱,洞察孩子的破壞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開學季,送了神獸進學校,家長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可我的鄰居小李卻頭疼不已。

小李的女兒優優,別看是個小姑娘,卻活潑好動,調皮搗蛋。這不,上了幾天幼兒園,小李就頻頻被老師投訴。

家有破壞王,家長先別煩惱,洞察孩子的破壞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開學第一天,優優把同桌小女孩的鉛筆摔斷了一隻,把人家好看的橡皮也塗得亂亂的,小女孩哭著向老師告狀,優優還一臉懵。

開學第二天,優優在玩玩具時,把幼兒園的一套拼圖拋到空中,摔壞了,還差點砸到小朋友。

再次接到老師的電話,小李既愧疚又生氣。

這個優優,真是個破壞大王,什麼東西都逃不過她的手掌心。

開學第三天,小李心驚膽戰,生怕又接到老師電話。誰知那天,很平靜地過去了。

那天接了優優,小李心想總算可以踏實一晚上了。

誰知吃了晚飯,優優不知在哪個角落裡玩,等小李找到她的時候,就看到小姑娘手裡拿著她新買的口紅,正在給她的洋娃娃塗。

小李的氣不打一處來,她想都沒想,衝著優優吼了起來:“你在幹什麼,這是我新買的化妝品。你這一天天的,能不能安靜一點,不搞破壞……”

聽著媽媽狂風暴雨般地批評,優優被嚇哭了。

家有破壞王,家長先別煩惱,洞察孩子的破壞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1) 分析孩子破壞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

家裡有愛搗亂的小朋友,父母確實很頭疼。

在父母看來,孩子的行為就是破壞,可換個角度,在孩子眼中卻不是那麼回事。他們認為,那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其破壞行為是很常見的。心理學家認為,

孩子並不是為了破壞而破壞,他們只是因為好奇心重,在探索的過程中,不小心弄壞了某種物品,這才有了家長眼中的“破壞”行為。

為人父母者,不能只看到孩子的破壞行為,要仔細分析其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引導。

家有破壞王,家長先別煩惱,洞察孩子的破壞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1、模仿

喜歡模仿是孩子的典型心理,特別是3-5歲的孩子,最喜歡模仿別人了。

父母平時經常做什麼,孩子往往不自覺跟著模仿。

比如,看到媽媽抹口紅,孩子也想抹抹,給自己抹了還不算,還要給自己的洋娃娃抹上。

比如,看到爸爸刮鬍子,孩子也想拿剃鬚刀試試,順便給自己的玩具也剃一下。

2、發洩情緒

當孩子生氣、憤怒或情緒激動時,很可能順手拿起手邊的某樣東西扔出去,或者踢一腳門、踢某個玩具,故意破壞一下,以此發洩心中的不滿。

家有破壞王,家長先別煩惱,洞察孩子的破壞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3、出於嫉妒或報復

有的孩子出於嫉妒心,也會搞破壞。比如老師給別的小朋友發了小貼畫,而沒有給自己發,於是孩子心裡嫉妒,就故意把收到貼畫的小朋友的物品扔掉,以此來調節自己失衡的心理。

也有一些小朋友會因為報復心理而搞破壞。比如,孩子把爸爸的手機藏起來,對爸爸說,你不讓我看動畫片,我也不讓你看手機。有的孩子甚至會摔手機。

這就是典型的報復行為。

4、想幫忙但能力不夠

其實就是好心幫倒忙。

孩子看父母在忙,很想去幫忙,結果自己能力有限,或者一不小心,好心辦了壞事。

比如,媽媽給甜甜拿了一盒牛奶,甜甜想自己開啟,結果用力有點大,牛奶灑了出來,弄得桌子上到處都是。

或者,開飯了,孩子想幫忙拿碗筷,結果沒拿穩,晃了一下,碗掉在地上,碎了。

這些行為,看在家長眼裡就成了破壞行為。

家有破壞王,家長先別煩惱,洞察孩子的破壞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2)心理學家支招

對於孩子的破壞行為,家長不能視而不見。

尤其當孩子損壞家裡的電腦、電視等貴重物品時,父母大多會大發雷霆,或者把孩子揍一頓,懲罰孩子。

首先,家長的過激行為會嚇著孩子,其次,家長簡單粗暴地懲罰,不利於孩子成長。

正確的做法是,

家長要弄清楚孩子破壞行為背後的心理,瞭解孩子為什麼那樣做,才能有針對地對孩子進行科學引導。

1、不要盲目模仿

當家長髮現孩子喜歡模仿自己時,請記得跟孩子多溝通,告訴孩子,不是家長的所有行為都要模仿。有的行為對孩子來說意味著危險,比如,使用電器、水果刀、廚房裡的灶具等。

但有的行為可以模仿,比如,刷牙、疊衣服、洗襪子等。

家有破壞王,家長先別煩惱,洞察孩子的破壞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2、幫助孩子消化不良情緒

孩子的情緒一般都寫在臉上,當家長髮現他們情緒不對時,比如,嫉妒、發洩、報復等,並且因為這些情緒而破壞物品時,請及時幫助孩子疏導負面情緒。

可以帶孩子出去走走,抱抱孩子,把他的情緒透過正面渠道發洩出來。

3、肯定孩子的想法

當孩子熱心地想幫忙做家務,但他因為經驗不足而添亂時,請不要第一時間指責孩子,而是要先肯定孩子。

告訴孩子,我們知道你想幫忙,謝謝你這麼小就這麼愛做家務。

接著和孩子分析下失敗的原因,並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這樣一來,既鍛鍊了孩子,家裡多了一位小幫手,還能提高孩子的勞動意識。

家有破壞王,家長先別煩惱,洞察孩子的破壞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4、和孩子一起動手

家長可以將家裡廢棄不用的物品拿出來,和孩子一起搞一次“破壞”。

比如,把喝完牛奶的箱子拿出來,和孩子一起拆開它,試著做一個小房子。

比如,找一件舊衣服,和孩子一起動手,剪一剪,拆一拆,縫一縫,試著做件衣服給洋娃娃穿。

這樣既滿足了孩子想“破壞”的心理,又能讓孩子增長知識,也不會損壞家中物品,一舉多得。

家有破壞王,家長先別煩惱,洞察孩子的破壞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寫在最後: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其目的性。

當他在某個階段,開始突然搞破壞時,家長請不要吃驚,這是他成長中的一個階段而已。

不要一味指責孩子,當然,也不能不把孩子的破壞當回事。

請仔細分析,洞察其背後的心理,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如此,小小破壞王,才不會變成讓人頭疼的破壞分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