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若能做到1件事,明朝絕不會滅亡,八旗兵也休想入關

崇禎皇帝是明朝最後一位正統皇帝。他親身主宰了大明江山最後的17個年頭。歷代王朝興替原屬尋常,然而明朝的覆滅總是會引起人們的悵惘之心。原因不僅僅因為明朝是歷史上最後一箇中原人封建王朝,而且還在於,作為最後一任皇帝的崇禎,絕非是末代帝王常見的無能昏庸之輩,而是一個竭盡全力奮鬥圖強的有為之君。

崇禎皇帝若能做到1件事,明朝絕不會滅亡,八旗兵也休想入關

史書記載,崇禎皇帝自繼位以後,意識到明王朝的危機重重,立即投身到挽救明朝衰運的行動中。17歲繼位到34歲自縊,他的整個青春歲月都是在努力與奮鬥中度過。每天破曉即起,夜深而寐,勤勞國事。年輕帝王常見的聲色犬馬之娛,幾乎與他完全絕緣。幾乎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救國大計中。

崇禎皇帝若能做到1件事,明朝絕不會滅亡,八旗兵也休想入關

然而無奈的是,17年努力換來的依舊是國破家亡,大明朝依舊斷送在他的手裡。正如他所說:朕非亡國之君。他的一生也都在為翻轉這個宿命而抗爭。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為什麼崇禎如此認真積極的態度,以17年的專注去做一件事,卻依舊無濟於事?可以想象到這個年輕皇帝在理想幻滅之際的巨大痛苦與絕望,他不僅沒有逃亡,而是選擇了與自己的國家存亡與共。

崇禎皇帝若能做到1件事,明朝絕不會滅亡,八旗兵也休想入關

最為令人駭異的是,明朝覆滅之際,崇禎皇帝竟然淪落到一個真正的孤家寡人,身邊只有一個太監相隨到死,滿朝文物大臣竟然再無一人在最後關頭挺身而出,跟隨皇帝共赴國難。崇禎皇帝的做人為何如此失敗?要知道即使是建文帝這樣平庸的皇帝,死前都有一大批大臣隨之抗爭到底,玉碎不瓦全。明朝的覆滅到底責任在誰人?崇禎到底是一個罪有應得的亡國之君,還是一個失敗的悲情英雄?

崇禎皇帝若能做到1件事,明朝絕不會滅亡,八旗兵也休想入關

歷史早已給出了答案。崇禎的態度積極確實是無可非議,然而他最大的短板就在於自身性格弱點,與糟糕的用人水平。崇禎朝可能是明朝更換高階臣僚最為頻繁的時期。一共更換了近20個首輔大臣,斬殺30餘個總督巡撫,六部尚書更是換了不計其數。這種現象表明一個問題,崇禎的急躁與急於求成心態有多嚴重。總是一廂情願認為大臣就該排除萬難戰必勝攻必克,稍有頓挫就怒不可遏立即換人。導致臣僚本事再大,也不能讓他滿意。

崇禎皇帝若能做到1件事,明朝絕不會滅亡,八旗兵也休想入關

於是大臣們惶惶不可終日,混日子保平安成為大多人的常態。畢竟,凡是真敢勇往直前努力做事的人,在崇禎手下都遲早要倒大黴。即使能力傑出、功勞之大莫如袁崇煥,在關外把努爾哈赤打的人仰馬翻,竟然都被皇帝千刀萬剮,正直敢為之士無不寒心。於是到崇禎後期,每逢朝會,崇禎很難得到任何人有見地有價值的建議,大家都學會唯唯諾諾少說為佳,以免惹禍上身。

崇禎皇帝若能做到1件事,明朝絕不會滅亡,八旗兵也休想入關

楊嗣昌在崇禎手下也算一時人才,曾被皇帝榮寵有加,也曾在剿滅義軍中連戰連勝,立下汗馬功勞。即使這樣紅得發紫的人物,一旦聞聽襄陽被攻破,襄陽王被殺,就立即嚇得服毒自盡。可見崇禎的暴躁擅殺給臣下帶來何等嚴重的心理陰影與壓力。洪承疇與孫傳庭,都可稱是明朝將領中多謀善斷的將才,在臨敵之際,卻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穩紮穩打,被皇帝一道道催戰令逼得六神無主,只好在戰略時機極不成熟的情況下,硬著頭皮死打硬拼,無不敗亡。

崇禎皇帝若能做到1件事,明朝絕不會滅亡,八旗兵也休想入關

可見,崇禎的性格缺陷和能力有限,嚴重抵消了他的積極心態帶來的正面作用,不僅如此,還給大明朝葬送了一大批寶貴的軍事資源與人才儲備,明朝覆滅他罪責難逃。他若是能做到知人善任這一件事,明朝衰亡的結局或許將大有不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