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的缺位,影響在10年後

在我身邊,就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情。

這位爸爸小時候父母對他的學習要求很嚴格,他內心也積累了很多的委屈。

成為爸爸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他也是這樣要求自己女兒的。但有一天,看到女兒被批評得淚眼汪汪,想說話又不敢說出來的樣子,他忽然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的感受。

於是,他有意識地透過學習和實踐,讓自己從原生家庭的影響中走了出來。

恰逢妻子要外出學習一個月,需要爸爸單獨陪伴女兒。

於是,除了陪伴女兒覆盤課本中的學習內容之外,爸爸還帶著女兒到深山奔跑,去溪流中戲水,和女兒一起喂小雞小鴨。

他帶著女兒一起在廚房裡做屬於兩個人的燭光晚餐,錄下影片給媽媽看。

在舞蹈課後陪同女兒在房間裡翩翩起舞,一起合奏奧爾夫音樂。

他騎著山地車帶著女兒,和車友們一起在鄉村的林間穿梭,累了女兒就給爸爸捶捶背,唱首歌……

父愛的缺位,影響在10年後

父愛的缺位,影響在10年後

在父親的陪伴下,孩子看到了一個新鮮的、充滿活力與想象力的世界,這是在課本上和培訓班裡都看不到的世界。

回來後,看到變得更加鮮活明豔的女兒,媽媽不禁感嘆:原來爸爸帶孩子比自己做得優秀多了。

作為旁觀者,看到他們一家被這種全新的家庭模式所帶來的和諧、溫情和感動互相滋養著,我心裡也更加肯定了: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爸爸,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格局和見識。

我們知道,在家庭中,媽媽、爸爸、孩子之間是合作關係。

就在媽媽不斷抱怨,爸爸不再參與的時候,團隊中另外一個合作者“孩子”,又是什麼情況呢?

第一組資料來自美國父道組織的調查:

美國70%的少年犯出自單親家庭,

60%的強姦犯、72%的少年兇殺犯、70%的長期服役犯人來自無父家庭,

90%的無家可歸和離家出走的孩子來自無父家庭,

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來自無父家庭,

80%強姦犯的動機來源於無父家庭轉移的憤怒。

第二組資料來自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2008年父親節講演時他引用了這樣一組統計資料:

生活中沒有父親的孩子將來陷入貧困或犯罪的可能性比一般孩子高出5倍,

他們將來棄學的可能性比普通孩子高出9倍,

將來被關進監獄的可能性高出20倍。

他們更有可能出現行為問題,更有可能離家出走,或者在未成年時就當上父母。

第三組資料來自中國,北京軍區總醫院青少年成長基地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發現:

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行為問題和成癮性的人格特點,其首要責任在父親。

該基地對所收治的網路成癮病例的統計發現:

排名第一的傷害是父愛缺失,佔87%。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父親的缺位,對兒童發展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行為規範,具有極其不利的影響。

父愛的缺位,影響在10年後

父親角色在孩子人格發展中的作用在於:

能提高孩子在社會中的抗衡能力,

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特殊催化劑,

能緩解母子之間的關係。

0-6歲

,爸爸的參與能讓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安全感;

6~12歲

,爸爸能夠幫助孩子有更多思考的多樣性與空間。

有了前兩個年齡段的基礎,到了青春期、爸爸就能夠連線更廣大的世界。

孩子比媽媽想象的更需要爸爸!

在家庭中,如果團隊合作無法形成,每個人在團隊中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歸屬感也就無法發揮作用,每個角色(爸爸、媽媽、孩子)都會有所損失。

而在不同的時期,這個團隊發揮的作用各自不同。比如:孩子最初是被照顧者,成年後卻轉變成為照顧父母的角色。

教育部曾經組織“家庭教育課題”,對幼兒園、小學、初中學生父母影響力進行過大樣本量的調査,發現了很值得思考的現象:

從孩子5歲起,到他上小學三年級,孩子願意聽母親教育的比例高於父親很多,在三年級時達到了高峰。

我們說,教育的作用是緩慢的,可能延續到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以後。

三年級以後,母親的教育影響力急劇下降。

到了初中二年級,孩子願意聽父親教育的比例已經超過了母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