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手中的淨瓶,傳入中國後才用來插花,原本竟是漱口杯?

焚香、烹茶、插花、掛畫,在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生活四藝,《夢梁錄》則這樣記錄當時的市井: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而傳統插花早在2008年就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昨天我們講了插花歷史,今天再聊一聊花器——也就是花瓶。

觀音手中的淨瓶,傳入中國後才用來插花,原本竟是漱口杯?

西方花藝主張在藝術層面進行審美和設計活動,而中國的傳統插花側重文化表達,注重“道”的貫徹,即以精神主宰花,以花寄託意念,從祭祀活動到宮廷插花,再到文人創作以及佛前清供,插花在中國歷史上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表達和身份認同功能,我們的祖先在最高階的祭祀活動中花,十分注重與之相配的

花瓶

的甄選。

因此,“花、器對半”,不同於西方的重要理念,正所謂“器可載道,花可明意”。中式傳統插花需先有立意,再借由器具、花材、造型、色彩的搭配來呈現意境。

觀音手中的淨瓶,傳入中國後才用來插花,原本竟是漱口杯?

在此過程中,花瓶就像一方小天地,容納了山川、池沼、提供了一個無限變化的空間。每一種花材、每一個造型,甚至每一處彎折,都與創作者當下的心境息息相關,寄託了某種寓意、情感,以及思想。

下面這隻傳統花盆出土於漢代,水禽花樹綠釉陶盆。造型質樸可愛,這是我國插花最早的例項證據,可以看出當時社會上層人士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和趣味創作插花作品已經很普遍。

最早的關於瓶花供佛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南史》卷四十四的《晉安王子懋傳》中:

“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華莖,欲華不萎。如此三日,而華更鮮。”

觀音手中的淨瓶,傳入中國後才用來插花,原本竟是漱口杯?

銅罌是一種酒器,也可盛水插花。這種供佛形式從未在印度出現過,說明了南北朝時期我們就已經發展出了不同於印度的瓶花供佛的新造型。

我們所熟悉的印度的

“淨瓶”

,實際上是屬於 “君持”的一種,本為印度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具,後來被佛教徒賦予宗教涵義,用於貯水,以備雲遊四方攜帶,當做漱口杯、水瓶子等等。是傳到中國之後才用來插花。

觀音手中的淨瓶,傳入中國後才用來插花,原本竟是漱口杯?

傳統花瓶的材質有銅、鐵、陶、瓷、金、銀、玉、漆、琺琅、竹木等,最常見的是銅花瓶與陶瓷花瓶。不同材質和造型的花瓶不僅有不同的使用場合,還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體驗。明人張德謙的《瓶花譜》明示了對不同材質的偏好:“春冬用銅,夏秋用磁,因乎時也……貴磁銅,賤金銀,尚清雅也。

觀音手中的淨瓶,傳入中國後才用來插花,原本竟是漱口杯?

而傳統花瓶的造型則充分展現了中國文人好古、稽古的天性。宋代以來,禮制復古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就是因追慕上古、秦漢禮器而產生了樣式繁多、雅俗共賞的花瓶。而仿古的同時又兼顧了當時的審美取向,所謂稽古而不迂,隨時而不陋”。

古代傳統青銅器,尤其是尊、觚、觶、罍,是花瓶模仿的經典造型。這不僅因為古器造型古雅,更因人們意圖承襲青銅器所代表的傳統禮制與道德,是“器以載道”的體現。而作為曾經的禮器和酒器,青銅器造型本身也是上佳之選。

觀音手中的淨瓶,傳入中國後才用來插花,原本竟是漱口杯?

袁宏道在《瓶史》的《器具》篇中解釋道:銅器之可用於插花者曰尊、曰罍、曰觚、曰壺,古人原用貯酒,今取以插花,極似合宜。古銅罐造型入土年久,受土氣深,以之養花,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或謝則就瓶結實。”

除了花瓶以外,傳統插花取材也絕不隨意,古人們很看重花材背後的內涵和寓意,水仙花冰肌玉骨,是“凌波仙子”;松枝一身傲氣,象徵威嚴長壽;

梅蘭竹菊是四君子,清高淡雅;所以,要是有人送你一盆菊花,別想多,他可能是把你當真 · 朋友

觀音手中的淨瓶,傳入中國後才用來插花,原本竟是漱口杯?

民間還有春天折梅贈遠,秋天採蓮懷人的傳統習俗,這些寓意深刻的花材使傳統插花作品被賦予更多精神意義,而這樣的儀式感也是現代生活所欠缺的。

(圖片來源網路)

相關文章